世界500强企业,号称“广州第一民企”的雪松控股发出致歉信,宣布原定于1月底完成的兑付无法落实,正式躺平。近期雪松控股的各种细节相继爆出,财新周刊更是专门写了一篇1.8万字的封面报道,其中对雪松控股如何虚构贸易背景,再以应收账款进行融资进行了详细
一、雪松控股简介
公司官网上的介绍为:雪松控股创立于1997年,全球总部位于广州,是广州本土成长起来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大宗商品领军企业,以2334亿元营收位列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第359位,连续4年上榜。
从业务来看,大宗商品供应链管理业务是雪松控股最主要的业务,该业务2016年的收入仅为505.5亿元,三年翻了4倍,2019年高达2500.5亿元。根据财新周刊的报道,收入增长这么快主要是通过贸易空转实现的。
雪松控股之所以虚增贸易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追求规模,追求世界500强的名头,有了名头之后,从银行贷款、发行信托和理财产品会方便许多,跟房地产企业追求规模是一个道理。
二、雪松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
财新周刊通过梳理雪松控股贸易合同发现,存在大量空壳公司,广州国企也卷入其中,存在贸易空转甚至是“闭环”交易。这让我想到在2020年我曾写的一篇《广州浪奇商票违约,揭融资性票据风险》文章。广州浪奇饰演的就是广州国企的角色,引入国企是为给应收账款增信,又是同在广州,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查看。
雪松控股的盈利模式实质是为信用资质不够的企业提供融资,最后演变成自融。比如,企业A可能由于信用资质不够,无法从银行、保理公司等机构获得融资,但是银行和保理公司等资金方认可国企,因此企业A通过虚构贸易背景的方式获得国企的应收账款,再拿国企的应收账款去融资,国企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也可能是进了国企相关人员的腰包)。这个模式一旦企业A到期无法偿还资金就转不下去了,由于很多融资项目雪松控股提供兜底,最后都成了雪松控股的债务。
后来银行等金融机构看清这个套路不玩了,雪松控股就开始发行各种私募产品,金交所产品,收购信托公司之类的操作,以确保资金流不会断裂。2020年以来,很多企业都面临资金流断裂风险,资金收益无法覆盖融资成本,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难以持续,时间长了自然就爆了。
三、结语
贸易性融资的出现与融资环境有关,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国企等大型企业发放融资,而很多资质不那么好的企业或行业受限的企业很难获得融资,这就催生了上述的贸易性融资问题。雪松控股爆雷反映出当前企业投资收益率下降的现实,钱没那么好赚了,高利率融的钱窟窿补不上了。
回到票据上,票据本质上也是一种应收账款,前面说的这些问题票据也可能存在,监管部门对于票据贸易背景真实性重视程度会只增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