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百姓的心目当中,金融就是银行,银行业就是金融业。虽然这种认识从专业角度讲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但是也有其客观原因。这是因为我国的金融体系,主要就是由银行构成的。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都集中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勇敢的中国ZH们则承担着这种风险,
对于“TZ内”经济来说,银行是唯一重要的国内经济资金来源。在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系是最薄弱的环节,国家领导人对此应该是心知肚明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过去30年的经济改革当中,ZF总是竭尽全力来保护这个银行体系,让他们免于直面竞争,不允许他们面临一丝一毫的失败风险的主要原因。尽管中国加入了WTO,但外资银行所占国内金融资产总规模的比例,一直以来都不到2%:很显然,他们的地位根本就不重要。
除了竞争的压力之外,ZF将银行视作一种基础设施,用于向其珍贵的国有企业提供无限的资本。在D的领导下,各方面的银行风险都必须是可管理可控制的。尽管如此,在过去的30年里,银行业每到年底都会遇到一些麻烦。它们能够继续正常运转的唯一原因是他们长期受到D和ZF充分的、毫无保留的、代价高昂的支持。
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几十个年头。在此期间,银行完成了重组,并且各项工作都符合国际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标准。到2006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成功完成海外上市。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银行业表现明显举世无双。它们击败了发达经济体中那些与自己市值规模相当的同行,甚至超过了那些在财富500强”企业榜单中名列榜首的同行。他们似乎已经渡过了全球金融危机。
但是,与此同时,ZF面临着中国经济的严峻形势,于是沿用自己过去的传统做法,下令银行向困难企业放贷,不遗余力地推动经济向前发展。ZF给大规模信贷亮起的绿灯,这有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后患,比如几年后大量的不良资产。并且可能抹去中国的银行业在过去十多年里辛苦修炼而成的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标准。
表面来看,中国的大型国有银行—— 金融业的“国家队”,面临的情况似乎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但事实上,他们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以前老的“问题贷款”并没有被清扫,只是被掩盖到了地毯下面而已。那些承接不良贷款的“坏银行”(即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其资产结构不良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剥离了不良资产的“好银行”,最终则依然要对其不良的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https://www.cdhptxw.com/mryt/4235.html
ZF倾向于(习惯于)采用制定临时政策,使用专项资金的办法,来无限期推迟兑现银行的亏损,而拒绝外资参与信贷市场。这已经极大地制约着中国的金融实力。
我国的银行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是脆弱的,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国人都擅长表面功夫,并且对于掩盖深层次的问题十分在行。因为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策略往往是有效的。
但是,与以往任何时间的情况不同的是,中国前已经置身于一个更开放的广阔世界中。同时,中国的金融自身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性已经开始侵蚀传统的解题的有效方法—— 那就是,简单地将钱从一个口袋转移到另一个口袋,剩下的问题交给时间去解决,让人们逐渐淡忘掉所有的事情。
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明白:这是一个百般纠结的金融疙瘩,仅仅依靠整个TZ的经济规模、覆盖范围和看似无限的资本,是不能彻底解决银行问题的。
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系统,这是所有落后的低收入经济体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不同之处在于,在我国,ZF对于各个部门的控制是不可动摇的。
尽管有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有WTO协议的要求,但是中国的金融业仍然是在ZF的双手中牢牢控制着。其实,有很多国际上的金融专家,包括在感情上很亲近中国的专家都建议:通过资产多样化以分散金融风险,应该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中国,银行就是一切。北京高层的领导对于这一点当然十分清楚,因为,对于ZF来说,银行系统既是武器,又是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