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票据网介绍:承兑汇票贴现、票据资讯、票据知识、票据利率、背书、风险预警等问题

浅析商业承兑汇票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每日一贴 陈婷婷 评论

商业承兑汇票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支付工具和融资工具, 不仅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繁荣商品经济, 推动票据市场发展。而且通过商业信用的叠加与扩张, 对构建信用良好的产业生态链, 对规范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也将发挥重大作用。当前商业承兑汇票流通不

商业承兑汇票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支付工具和融资工具, 不仅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繁荣商品经济, 推动票据市场发展。而且通过商业信用的叠加与扩张, 对构建信用良好的产业生态链, 对规范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也将发挥重大作用。当前商业承兑汇票流通不畅、 贴现成本高企, 成为商业承兑汇票发展的主要障碍。 本文通过分析商业承兑汇票发展困境的原因, 探索促进商业承兑汇票市场健康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 商业承兑汇票的特点与优势

商业承兑汇票的签发、 背书流转都基于企业的商业信用, 其权利义务明确、 付款日可期, 能有效厘清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与银行承兑汇票相比, 商业承兑汇票的签发属于企业自主行为, 不需银行严苛的审核手续, 也无须缴纳承兑手续费,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资金需求设计票据期限、 金额等要素, 开票方式灵活, 手续简便快捷。

(一) 商业信用是商业承兑汇票流通的基础

商业承兑汇票由企业签发承兑, 承兑人的商业信用直接决定了票据的流通性。作为支付结算工具, 承兑人商业信用高的商票更容易被其他企业认可和接受, 更容易背书流转。比如知名上市企业、 大型集团央企、 国企承兑的商票, 可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不能通过公开渠道评判承兑人信用状况的商票, 只能在特定的上下游企业间背书流转。 在银行体系办理贴现后的商业承兑汇票, 在转贴市场的流通性与承兑人的商业信用也息息相关, 一旦承兑人信用状况恶化, 即使在银行体系被贴现增信过, 也会产生瑕疵而难以流通。

(二) 商业承兑汇票能有效缓解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压力

企业采用商业承兑汇票取代现金支付, 获得延期支付的信用, 而收票企业可通过银行授信的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或商票保贴获取资金。 银行承兑汇票, 从承兑之日起需按风险敞口全额计提风险资产和拨备, 对资本充足率低的商业银行信贷经营形成较大压力。然而商业承兑汇票在背书流转期间, 未进入银行系统办理贴现, 不占用银行授信窗口, 银行无须计提风险资金。 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 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直接融资融信,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能够减轻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承兑压力, 避免票据市场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使票据业务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 商业承兑汇票能有效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企业利用自身信用签发商票, 支持上下游供应链资金结算, 商票保贴可有效支持商业承兑汇票的流通性、贴现及转贴现议价能力, 将企业的 “ 无形” 信用变为 “有形”, 把不能流通的挂账信用转变为具有流通性的票据信用, 增强企业商业信用在市场的认可度, 实现企业承兑票据的社会化支付。 另外, 贴现价格反映了企业商业信用溢价情况, 促使企业提高商业信用的重视程度, 规范自身的票据行为。 随着票交所的稳健运行, 商业承兑汇票生命周期中包罗的企业行为将有详细记录, 能够为企业信用进行精准画像, 成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依据, 从而有效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二、 商业承兑汇票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随着票据市场近 20 年的发展, 商业汇票越来越多地被广大企业认可和接受, 成为支付结算和融资的主要手段。 从最近上海票交所统计月报数据来看, 2016 年末、 2017 年末、 2018 年 6 月, 承兑发生量上商业承兑汇票占比依次为15.9% 、 17. 1% 和 13. 7% ; 贴现发生量上商业承兑汇票占比依次为 7.9% 、9.1%和9.5% 。 当前票据市场上银票占据了主流地位, 商业票据业务发展十分缓慢, 商票业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制约瓶颈:

(一) 商业承兑汇票市场流通不畅

1. 企业间流通不畅。 票据的流通性取决于票据承兑人的信用等级, 信用级别越高的商业汇票, 其流通性越强。 银行承兑汇票依赖银行信用, 商业承兑汇票依赖企业信用, 持票人不担心承兑银行不兑付, 但对承兑企业的兑付能力存在担忧。 并且票据贴现利率与流通性紧密相关, 流通性差的商票贴现利率高企, 增加了持票人融资成本, 没有银行做保贴的商票更难以在市场上流通, 因此企业往往不愿意接受商业承兑汇票。

2. 银行贴现不畅。 当前, 各家银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品种主要为商票保贴和商票贴现, 分别占用承兑人授信额度和贴现申请人授信额度。为控制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择优挑选大中型集团企业、重点行业企业、 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 然而充足的企业授信额度是开展商票业务的前提。 为保证商票的流通性, 支持商票更顺畅地背书流转需要 “银行保贴” 保驾护航。 市面上曾经一度出现商票与银行开具的商票保贴保函一起流转的情况, 但贴现银行无法辨认保贴保函的真伪, 不支持非授信企业的商票贴现申请, 收票企业只能向商票授信银行申请贴现, 因此商票保贴保函逐渐从市场退出。 如持票人有银行授信, 可向银行申请占用自身的授信额度办理贴现; 如持票人无银行授信, 需寻找商票承兑人的授信银行办理贴现, 占用承兑人授信额度。 票据在全国市场流通, 经过多手背书, 最后一手持票人已无法知悉承兑人的授信主办行, 因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于企业授信并非像银行授信那样可以打通全行使用, 商票持票人无法在本地分支机构办理贴现, 从而导致贴现渠道受阻, 不得已寻求票据中介去变现。 因授信资源与融资需求的地区间不匹配, 既造成银行授信额度闲置, 还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3. 转贴市场流通不畅。 商业承兑汇票在转贴市场流通不畅,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商业承兑汇票转贴买入机构较少, 受 2014—2016 年空壳公司商票案件影响, 票据市场多数机构暂停商票转贴买入业务。 国有大行仅开展商票直贴业务, 基本不参与商票转贴买入交易, 票据市场较为活跃的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商行、 农商行审慎开展商票转贴买入业务。 二是转贴买入机构对商票设置了较为严格的筛选条件, 例如交易对手及直贴行限定为国有银行、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要求商票为自开自贴票据 ( 即承兑人的开户行与贴现行一致)、 商票承兑人须是直贴行所属地的省内企业、商票承兑人无市场负面消息等。 在票交所电票时代, 商业承兑汇票转贴现交易依然不旺, 从交易笔数和转贴现发生额来看, 商票占比均不及银票的 1 / 10 (见表 1)。

浅析商业承兑汇票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浅析商业承兑汇票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二) 新兴贸易融资产品出现, 对商业承兑汇票形成冲击

商业承兑汇票起源于企业间的应收与应付账款, 解决企业之间的 “ 三角债”, 简化经济往来中债权债务关系。围绕企业的应收应付账款, 除了商票以外, 保理类产品 ( 付款代理)、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 ( Asset - Backed Security, ABS)、 应收账款资产支持票据 ( Asset - Backed Notes, ABN) 等新兴贸易融资类产品不断涌现, 这类产品与票据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一方面, 能够解决企业应收应付账款的出表问题, 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 美化企业财务报表; 另一方面, 这类产品属于银行表外业务, 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资产计提和资本占用。 然而核心企业签发商票, 在资产负债表的会计处理上将应付账款转变为应付票据, 仅发生了会计科目的转换, 并未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 对商业银行而言, 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或商票保贴业务等同于授信额度项下的一般性贷款, 敞口需全额计提风险资产和拨备, 对风险资产紧张的商业银行形成较大压力。 基于上述两点原因, 新兴贸易融资类产品对商票业务产生冲击。

(二) 外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社会信用体系是商业承兑汇票市场发展的基础, 商业信用基础薄弱是制约商业承兑汇票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商业信用体系不健全, 缺乏与企业商票相关的信息披露、 数据统计、 违约处置等有效的顶层设计, 对票据当事人是否履约兑付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力。 另外, 商业信用达不到公开透明, 企业与企业间、 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 商业承兑汇票兑付环节的风险难以控制。

三、 商业承兑汇票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商业承兑汇票本质上是商业信用流通和信用传递的工具, 优质核心企业通过签发商业承兑汇票将自身信用输出并辐射到企业生态链中, 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授信难、融资贵的问题。 创新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模式, 着手解决商票市场流通难题, 结合票交所与金融科技搭建商票企业信用体系, 将有力推动商票市场发展。

(一) 创新商票业务模式

商票除了承担支付结算功能外, 更多地承担着融资、 融信功能, 商业银行在商业承兑汇票的承兑、保证、 贴现等环节进行业务模式创新和服务内容扩增, 将极大地激发商票市场活力。

1. 商票保证业务创新。 当商票承兑人信用不足以支持商票在全市场快速流通时, 可考虑引入保证人进行保证。纸票时代, 票面要素以及粘单处并无记载票据保证人, 票据的保证行为不能直接反映在票据实物上, 因此纸质商票的保证业务难以推广。 如今电票时代来临, 为票据真实合法的保证行为提供了条件, 《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 ( 中国人民银行令〔2009〕 第 2 号) 规定 “电子商业汇票的出票、 承兑、 背书、 保证、 提示付款和追索等业务, 必须通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办理”, 人行 ECDS 系统支持票据保证功能, 能够清晰地记载保证人信息及保证事项, 票据的保证行为跟随票据载体一起背书流通。根据 《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 的相关规定, “电子商业汇票的保证, 是指电子商业汇票上记载的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保证该票据获得付款的票据行为”。 票据保证模式分为三类: 对出票人保证、 对承兑人保证、 对持票人保证。

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为企业、 承兑人为银行类金融机构, 而商业承兑汇票的签发和承兑属于企业行为, 出票人和承兑人都是企业,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 商业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和承兑人基本为同一家企业, 商票承兑人的商业信用是其流通的关键。 因此商票保证业务主要考虑两种模式: 对承兑人保证和对持票人保证。

在保证人的选择上, 可以是银行类金融机构, 也可以是企业。保证人为银行类金融机构的, 属于企业信用叠加银行信用, 对商票承兑人保证的业务等同于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对商票持票人保证的业务等同于商票的银行保贴业务, 可探讨和延伸的空间不大。保证人为企业的, 属于企业信用叠加另外一家企业信用, 该业务模式可扩展的空间巨大。

(1) 由企业进行保证的商票 “ 承兑人 + 保证” 业务模式。 根据 《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 的相关规定, “电子商业汇票获得承兑后, 出票人将电子商业汇票交付收款人前, 保证人作出保证行为的, 被保证人为承兑人”。 该模式基本可以理解为, 商业承兑汇票在诞生环节就需要确定保证人, 出票、承兑、 保证行为完成后, 才能交付票面要素记载的收款人, 随后进入背书流转环节。 该模式主要解决承兑人资信不足或其授信银行可用额度不足, 需要引入并占用第三方保证人的资信。承兑人承担第一付款责任, 保证人承担第二付款责任, 保证人愿意为承兑人做保证担保, 说明一般情况下承兑人与保证人之间是互相熟悉、 互相了解的。 该业务场景在集团控股或关联企业间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集团中资质较弱的成员企业签发承兑了商票, 因自身实力不足, 难以获得银行保贴授信融资, 而集团中资质较强的成员企业不缺资金, 其银行授信长期闲置不用, 如果集团中资质较强的成员企业对弱势成员企业的商票做保证, 能够有效实现集团内部的企业信用传递, 解决弱势企业商业承兑汇票流通问题和融资问题。

(2) 由企业进行保证的商业承兑汇票 “ 持票人 + 保证” 业务模式。 根据 《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 的相关规定, “出票人将电子商业汇票交付收款人后, 保证人作出保证行为的, 被保证人为背书人”。 该模式中, 可以将背书人理解为保证行为发生前的最后一手持票人, 在实际业务场景中, 已经过多手背书的商票, 说明与多手相关的债权债务关系已经发生转移, 保证人没有必要再对前几手背书人进行保证。为了确保票据能够继续背书流转下去, 保证人通常对最后一手持票人进行保证。

对持票人保证的业务模式, 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对出票人保证或对承兑人保证均属于票据诞生环节进行的保证行为, 适用于特定目标范围的企业, 需要在票据诞生时就确定保证人。 然而, 票据最大的特性就是流通性, 票据进入背书流转环节以后再确定保证人, 再进行保证行为, 适用的企业范围就更加广泛了。 保证行为发生前, 保证人对最后一手持票人进行保证, 保证人对被保证人及其后手承担保证责任, 相当于保证人为该票据增信, 叠加了保证人的企业信用, 便利了该商业承兑汇票的背书流转和银行贴现。

2. 商票贴现业务创新。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开展的商票贴现业务, 仅有商业承兑汇票保贴和商票贴现两种业务模式, 即授信占用对象只能是承兑人或持票人, 尚未出现扣减票据背书人授信额度办理商票贴现的业务模式。在实际业务场景中, 经常会出现商票承兑人或持票人授信额度不足或难以获批, 而商业承兑汇票中间背书人资质实力较强、授信额度充足的情况。 票据中间背书人同意持票人向银行申请贴现时占用自身的授信额度, 并愿意对背书后手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扣减商票中间背书人授信办理商票贴现的方式是可行的。

另外, 结合上述保证业务模式, 扣减商业承兑汇票保证人的授信额度进行贴现也是可行的。由于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 只明确了一点: “ 由电子商业汇票上记载的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保证”, 那么商票的保证人可能也存在票据的背书链条中。 例如, B 企业收到 A 企业签发承兑的商票, B 企业对外支付给 C 企业, 某商业银行无 A 企业授信, C 企业授信又很难获批, B 企业在该商业银行闲置授信长期不用。 如果 B 企业对最后一手持票人 C 企业进行保证, C 企业向银行申请贴现, 银行扣减 B 企业授信额度, 即可解决融资需求与授信资源不匹配的问题。 同时, B 企业在财务报表的处理上, 对 A 企业的应收票据减少, 对 C 企业的应付账款减少, 切实满足了 B 企业应收与应付账款的出表需求, 以及 C 企业的票据融资需求。

(二) 肃清商业承兑汇票市场流通障碍

商票在企业间市场流通的障碍, 主要是企业信用透明度不高引发的流通不畅、融资成本过高问题。 在如今电票时代, 通过商票业务模式创新, 引入商票增信的金融机构或资质较好的企业, 将有效解决企业间信任度不够的问题, 同时将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及贴现成本, 让更多的企业愿意接受商业承兑汇票。 商票在银行间市场的流通障碍, 在直贴业务上, 需要商业银行结合企业间的票据支付习惯和融资需求, 在实质信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 灵活变通商票贴现模式和业务流程。 在转贴现市场上, 需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商票转贴现交易, 在票交所明确票据的追偿顺序后, 商票直贴行将承担更多的信用风险和责任, 从实质大于形式的角度出发, 商票转贴现交易对商票的筛选条件需逐步放宽。

(三) 搭建商票市场企业信用体系

目前, 对企业商业承兑汇票兑付行为尚未形成强制有效的控制手段, 不少企业在票据到期后, 财务人员忘记兑付或者故意拖欠兑付的情况时有发生, 持票人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相比之下, 企业对待人行征信却十分重视, 不能容忍征信瑕疵。 在如今电票时代, 企业商业承兑汇票都是通过人行 ECDS 系统签发、 承兑、 背书、 兑付, 建议可借鉴人行征信方式, 将企业的签发兑付行为, 通过金融大数据进行画像以及企业信用评级分档, 并通过票交所等公共平台定期发布。评级分档较差的企业, 将限制其签发承兑的商票流通, 从而约束企业的兑付行为, 保障持票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链接:https://www.cdhptxw.com/mryt/2209.html

喜欢 (2) or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您的回复是我们的动力!

  • 昵称 (必填)
  •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友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