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票据网介绍:承兑汇票贴现、票据资讯、票据知识、票据利率、背书、风险预警等问题

票交所时代面临的新挑战

每日一贴 张立洲 评论

在迈入票交所时代的进程中,尽管商业银行仍在票据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无论是在票据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商业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既要面对旧时代的困境,又要直面新时代带来的新挑战。旧困与新忧交织,探索新路、新模式显得现实而紧迫。

票交所时代面临的新挑战

角色转型的压力

在完全过渡到票交所时代之前,在商业银行的三大票据业务领域——承兑、贴现和转贴现中,商业银行都是核心市场力量,因而银行在票据市场的统治性地位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经营话语权。尽管市场上也存在利用局部信息不对称,以赚取价差的承兑汇票中介机构,但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依然使商业银行能够获得显著的益处。

然而,随着票据交所时代来临,票据集中、公开、透明交易的实现,将会逐步改变票据行业的生态特征和竞争格局。集中、公开交易完善了票据的价格发现机制,极大地提升了市场透明度,交易行为将得到显著规范,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参与机构,企图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交易获利的空间将被大大压缩,尽管商业银行可能依然是一级市场的长期主导者。

与此同时,在票据二级交易市场上,由于票交所将引入大量新型交易主体,市场参与者的结构将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使票据市场竞争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以金融产品形态进入的交易者直接进入市场后,投资力量的天平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完全向商业银行倾斜,票据市场的多元化、均衡化发展趋势将显著增强。新的参与者直接进入市场,一方面有利于优化承兑汇票转贴现市场的主体结构,另一方面,也会大大拓宽票据市场资金的来源渠道,增加票据市场资金供给总量。这有利于提升票据市场的交易活跃度,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也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管理架构重组要求为适应票据市场的巨大变化,商业银行内部票据业务经营管理的组织架构也面临调整和优化的现时要求。票据业务由过去充分授权分行进行分散化经营模式转向总行进行集中经营模式是大势所趋。

在票据二级市场上,由于票交所实现了场内集中化交易,不宜再由各家分行进行分散化交易。过去,在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中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充分授权分行进行票据经营的完全分散模式。例如,分支机构布局比较完善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几乎都采用此模式,一些跨地域经营的大型城商行也如此。另一种是由总行专营,但分成几个片区管理的适度专营模式。例如,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均在上海成立了总行票据专营中心,又在各地设立了票营分部,并由总行票营中心直接管理。这种模式兼顾了集中经营和统一风险控制的要求,又考虑到了票据市场未统一之前,适应各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分散经营的要求。

在票交所时代,集中统一的场内交易市场的建立,使商业银行可以将票据经营资金集中于总行,由总行统一进行投资与交易。当然,根据各家银行内部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的不同,也可以由总行将资金配给分行进行分散经营,但由总行代为集中交易,决策上由总行与分行共同决定,总行享有最终决策权,以兼顾总行统筹和调动分行积极性,照顾分行的利益。另外,在一级市场,分行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客户票据业务开发和票据产品推广上,在扩大客户数量与提升单一客户承兑汇票使用量这两个方面重点着力,使分行票据业务人员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同质同向交易风险

在票交所成立以前,由于银行机构几乎是票据市场的绝对主导性力量,其他市场参与方多以间接方式参与市场交易,银行在交易中处于统治性地位。这就决定了票据市场的波动与银行的资金周期高度相关,票据价格波动主要受货币市场资金供求、信贷规模管理、银行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在资金或信贷规模紧张时,各主要参与方的交易具有明显的同向性和同质性,票据市场规模和交易量巨大,加之票据资产的短久期特征,对金融市场利率形成助涨和助跌效应,不利于保持市场利率的相对稳定。

此外,在目前商业银行的内部业务管理模式下,考核的目标责任利润是年初确定的,可以运用的资金规模也由总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或资产负债部门在年初确定。因此,商业银行票据部门一整年的经营行为,都是围绕可运用的资金规模和利润目标展开的。

按照银保监会的要求,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基本都是以专营模式进行,不能投资其他金融产品,这就容易使票据经营部门画地为牢,难以真正根据市场状况进行票据资产的合理投资配置。于是,为了尽可能不让资金资源闲置,以努力完成经营责任利润目标,票据部门容易持续保持全投资周期内,都满仓持有票据,即使市场票据价格并不适于投资配置。毕竟,对于票据部门而言,只要有钱赚,总比资金闲置,或被其他经营部门占用更优。由于各商业银行的资金余缺周期具有相似性,很容易出现被动的追涨杀跌,形成同向交易。

风险对冲手段匮乏

票据作为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该资产的收益来源于票据到期后收到的承兑汇票票面利息,以及通过交易赚取的资本利得。因此,对于承兑汇票持有机构而言,如果市场资金利率上行,将会侵蚀持有者的收益。如果买入票据资产的时机不佳,如票面利率过低,将会如股票市场一样出现“浮亏”,此时,如果因资金紧张或规模限制必须出售“浮亏”票据,则会形成实际损失。即使持有到期,如果市场利率走势仍然继续走高,最终就会造成巨大亏损。 2016—2017年,很多银行机构的票据经营遭受了利率走势反转造成的损失。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历了一轮货币政策宽松时期,国内也经历了国家推出的以四万亿规模宏观刺激为核心的宽松货币政策时期,市场利率一路走低。在此期间,伴随票据市场的持续繁荣,很多机构把利率持续走低作为一种常态化外部环境,体现在业务经营上,就是以各种方式买入并持有票据资产,随着利率的走低,可以轻易获利。

但是,到2016年年底,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逐步退出量化政策,市场利率走势出现反转,国内也随此趋势,进入升息周期,利率走势出现转向的趋势十分明显。但是,受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很多银行的分行仍在 2016年下半年新增配置了大量低息的票据资产,这导致买入和持有这些低息票据资产的机构在2017年年初开始的利率反转中承受了很大的损失,而且,在此后的持续利率上行过程中,损失被进一步扩大。

这种系统性的“决策失误”充分暴露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商业银行票据经营部门在利润目标压力和“占资金规模”思维指导下,未能有效控制风险,或者说预见风险,但体制因素促使其未采取实质性的避险行动;另一个方面,即使一些商业银行的票据部门预见未来的利率风险,也计划采取行动回避风险,但却找不到可以有效对冲承兑汇票利率上行风险的金融工具,从而承受无谓的损失。

经营模式相对单一

在传统票据经营模式下,除了一级市场的票据承兑和直贴外,票据二级市场的经营模式十分单一,主要是买卖断及回购业务。最近几年,随着资产管理业务模式的引入,一些资金相对紧张的银行开始全力发展以票据为基础的资产管理业务,但规模比较有限。

在票据一级市场,收票企业利用承兑汇票融资的方式不多,主要是票据贴现和票据质押融资。近几年,企业票据ABS逐步发展起来,为企业承兑汇票融资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但是,由于国内规范的ABS发行涉及多个市场和市场主体,操作比较复杂,且流程偏长,对以期限短为主要特征的票据资产而言,在效率上并不具备优势。而且ABS模式,由于操作周期拉长,还降低了票据的流动性优势,对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的票据市场来说,流动性溢价损失也使票据ABS在定价上缺乏优势。

在票据二级市场,票据业务可以开展的品种也不多。不同规模的银行机构形成了明显的经营模式分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邮储银行等部分资金充裕的银行,以持有票据资产为主要特征,票据持有到期所获得的票息是唯一收入来源。在银行主导的票据市场,银行承兑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票据资产信用风险低、流动性强,因此票据收益率一般都比较低。另一些资产规模小,或资金相对比较紧张的银行,则主要以获取买卖价差为主,或作为交易通道,获得交易通道佣金。不管采取何种模式,各家银行能够运用的业务模式都不多。

盈利模式遭遇挑战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盈利按其业务种类大致分为直贴业务收益和转贴现业务收益。直贴业务收益主要是满足客户的贴现等票据融资需求,围绕票据直贴产品经营所产生的收益。而转贴现业务收益主要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通过在票据转贴现市场进行投资、交易等业务运营而产生的收益。在票据业务发展的历程中,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盈利模式也在不断演变。承兑汇票利率相较于其他金融产品利率,有着鲜明的特性。承兑汇票涉及的行业、地域、时间、承兑人等情况不同,都可能会影响每笔票据或每笔票据交易的利率定价。因此,发现票据的利差点,把握好交易时机,往往决定着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交易利润的大小,甚至盈亏。

票交所时代的到来,使线上交易信息非常透明,导致直贴与转贴之间的利差进一步收窄,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就目前的趋势看,商业银行最根本的出路还在于由利差依赖型的盈利模式转向多元化盈利模式。由于票交所对票据生态的再造,商业银行角色日益演变和多样化,利用多样化的角色创造多元化的收益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现实压力与要求。

风险管控亟待变革

在票交所时代,市场机构扩容的结果是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票据业务,原有票据业务生态中,不同主体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商业银行尽管仍是市场的主导力量,但将面临更加多样、更加复杂的综合性风险。

新时代票据业务面临的风险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不同信用主体的多元化信用风险;二是票据资产跨市场运作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三是尽管银监会和保监会进行合并,但是依然存在银行机构、保险机构与证券机构的监管差异;四是准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也参与票据市场交易,会引入新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都亟须商业银行加快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票据交易授信管理机制,完善对不同信用主体的风险管控,形成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结合市场变化和金融监管的要求,有效防控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以适应新环境给票据业务带来的风险挑战。在统一票据交易二级市场形成后,随着票据产品标准化创新的推进,票据会演变成标准化的债权资产,机构票据交易的频率也会随之大大提升,票据市场由此将逐渐过渡为一个接近高频交易的场所。因此,标准化债券交易模式将是票据交易的必然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票据频繁交易诱发市场风险的可能性显著增大。所以,银行必须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内部风险管控体系,建立与市场变化相适应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控制与缓释机制,不断完善票据交易的定价模型、估值模型体系和盯市制度,来有效预判、识别、科学计量和实时监测市场风险,有效提升在票交所环境下的市场风险管控能力。

票交所时代的票据直贴业务风险也会出现一些显著变化,商业银行的信用和流动性风险增加。根据票交所信用主体规则和DVP实时清算规则,承兑汇票到期后,承兑行拒付或系统无法扣收承兑行和保证增信行资金头寸的,系统会自动扣收直贴行大额支付系统法人备付金账户的资金头寸,也就是说,直贴行承担了承兑汇票到期第一垫付款的职责,因而承担了较大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所以,商业银行亟须完善票据直贴业务的精细化定价管理,除了考虑市场风险之外,还应该将信用风险溢价和流动性风险溢价一并纳入票据直贴业务的定价之中,综合评估承兑行、期限结构、品种结构、信用主体的信用等级等履约状况,并结合宏观政策变动、市场趋势分析、资产负债特征和金融市场交易策略等多维、动态因素,研发相应的承兑汇票贴现定价模型,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合理地通过准确定价进行风险补偿。

喜欢 (2) or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您的回复是我们的动力!

  • 昵称 (必填)
  •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友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