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票据网介绍:承兑汇票贴现、票据资讯、票据知识、票据利率、背书、风险预警等问题

票据IPO模式“说人话”到底是什么鬼?

每日一贴 交子行-六道 评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票据市场刮起了一阵所谓的票据ipo风潮,对于传统的票据圈来说,外界新颖的名词跨界嫁接永远充满了吸引力。 这个圈子已经安稳太平的太久了,一旦有新的方式必定会激起涟漪。 但是一直没有搞明白ipo这个词为什么会和票据联系在一起。ipo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票据市场刮起了一阵所谓的票据“ipo”风潮,对于传统的票据圈来说,外界新颖的名词跨界嫁接永远充满了吸引力。

这个圈子已经安稳太平的太久了,一旦有新的方式必定会激起涟漪。

但是一直没有搞明白“ipo”这个词为什么会和票据联系在一起。“ipo”的官方解释是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是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名词解释里面几乎所有的要素都与票据挂不上钩。

票据IPO模式“说人话”到底是什么鬼?

第一.票据是应付账款,是因为生产活动中因为帐期等演化出来的付款工具,如果对于其性质做定义,应该归为债权。公司债、企业债只有发行和承销环节,完全和股权融资不搭界。

第二.只有首次才能叫真正意义的ipo,企业开出商票付款一直最基础的财务活动,如何界定首次?所以业界所谓的票据“ipo”模式表述完全不正确,不知道哪位大佬一时兴起做了链接,然后居然被传播开来。

由此可见票据圈是多么缺少话题以及新思想。

票据IPO模式“说人话”到底是什么鬼?

那如果“ipo”表述不准确,那现在所谓的票据ipo模式到底是什么?按照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中介公众宣传ppt看。

大概分为几步:“第一步辅导企业开票,培训供应商接票。

第二步把企业原银行贷款授信变为综合授信,或者新寻找资方机构帮助其新增授信。

第三步在授信之外寻找民间资金作为理财或者付款用处。”

当然不得不承认这种做法,可以帮助企业从承担融资成本,到信誉塑造,最后再到成本转嫁下游。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链条很长,任何一步或者参与其中的任何一方出差错,都会造成整个体系的崩塌。当然现在这个模式刚刚开始,还远远没到会出问题的时候。

上述模式可以在运作中帮助企业变相融资。但是上面的模式拆开了看,回到本质融资的这个过程到底是谁起到了决定作用?谁又是受益方,谁是受损方?如果有受益从何种途径受益?企业融资欲望如何控制?

第一个问题谁起到了决定作用?我们还要从回到最根本逻辑去看待商票到底是什么?商票是延期付款的工具,商票是信誉的杠杆!我们假定所有的供应商都是希望要现金而不喜欢要商票的。

票据IPO模式“说人话”到底是什么鬼?

那么供应商之所以能接受商票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属于绝对支配地位。并且还有源源不断的利益产生作为吸引,才能在承担资金成本的同时供货价格不上升。

在市场中占有绝对地位的是谁?是央企,是国企,是超大型民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上商票都集中在这类企业中而没有快速普及的原因。但是能和票据中介合作的企业一定不是上述这三类,所谓的区域票据就此产生。这些地方类的民企是有大量融资的需求但是自身的信誉又不足以支撑大比例的票据杠杆。

这类企业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融资需求大,融资成本高,银行授信有限。也就是市场中定位的中型民企,那么如果票据在这类企业中产生了超额的融资效果到底是谁的功劳?经过上面的论述毋庸置疑一定是模式的塑造者做了巨大的努力。

但是反观目前采用了这种模式的企业整体票据的贴现率都在14%左右。如果核算到华化率大概都在17%左右,这个成本谁去承担了?

是供应商!我们以建筑工程来计算,去掉所有成本以及税负到手能到20%的利润算是好的工程了,而一次性融资贴息如果需要17%,这些供应商真的成为了绝世好雷锋!

票据IPO模式“说人话”到底是什么鬼?

羊毛出自羊身上,长久来看这些企业不具有碾压式的信誉,最终成本一定会再回到开票企业。金融是零和游戏,有人受损就一定会有人收益。那么这个环节中受益者是谁?最大的受益者是核心企业,因为融资成本做了转嫁。

模式的构建者肯定也是要拿利益的,这个利益到底怎么拿?目前市场上模式一般拿利益的环节都在融资环节,拿到票据后再在自己的平台上做票据分发。

(唯一能和ipo感觉有概念重合的环节)如果供应商不融资,模式的搭建者就赚不到钱。

所以从利益出发搭建者一定希望开出那一刻就全部来融资,但是仅此一条就和模式宣传的逻辑相背。宣传中希望是票据多次流转,信誉传递。所有的票据过手方共同承担贴息成本,但信誉传递就代表着长久不会融资,那么搭建者就无法获得差价。

票据IPO模式“说人话”到底是什么鬼?

还有最关键的问题是网银公章一定在核心企业手里,模式的建设者如何控制企业不多开票呢?一旦大量票据开出,所有的风险都会暴漏!资产规模在数十亿以上的企业开出两三亿没有风险,但是开出二三十亿呢?这个不是没有可能的,并且信誉塑造就是把原来的弱信誉放大,并借此扩大融资规模。

最终企业如不能承受加持资金,破产行为依然会发生,那最终持有票据的自然人和企业是不是也将会成为买单者!

从上面的论述,真的没有找到与“ipo”的相似之处,反而看到的是和“传统”融资性商票”相似之处。要说区别传统融资性商票更赤裸,而模式票据细节更多。前者一把出给大资方,后者分散出给理财或付款者。如果您对ipo模式也有自己的见解,欢迎联系交子行,我们共同交流!

喜欢 (3) or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您的回复是我们的动力!

  • 昵称 (必填)
  •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友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