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票据网介绍:承兑汇票贴现、票据资讯、票据知识、票据利率、背书、风险预警等问题

小店之殇

每日一贴 键指财经 评论

题记:在我们身边的大街小巷,有太多的小店之殇。风起于秋苹之末,小店之殇的背后,则是众多民生小产业的凋零和“民力”的困窘。

我们当务之急要做的,就是打破无围之阵,通过涵养并创新民生产业新业态,延伸服务业产业链,打造更加丰富的金字塔型服务业产业体系,同时恢复制造业活力,来促进底层民众的多渠道就业和多层次创业,增加收入,“吸引人、留住人”,让城市家园持续美好。

小店之殇

就这样在大街上慢慢走着。打量路两边,这儿关一家,那儿关一家;今儿转让一家,明儿转让一家,隔几个时日看下来,突然发现,蚂蚁搬家般的悄无声息中,一条街空了,几条街也要空了。

比如某商场下的这家“拼桌社交酒吧”,没有疫情前,年轻人趋之若鹜,现在,拆了。

比如某小区门口的这家“国珍商店”,开了二三十年,曾经供一家四五口人吃喝,而今,关了。

比如某路上的这家“老李鸡蛋灌饼店”,小两口凭着手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十几年,而今实在熬不下去,直接回家歇了。

小店之殇

前些时,有人在朋友圈推送了一条百度视频——“玩名堂主”拍摄的“某路临街商铺十铺九空”。这条街,因为我经常路过,所以对它的情况极为了解:

大约300米距离的路两边,共有20多家商铺,当前还在经营的只有四五家,其他多数店铺关门,门上贴的启事上,多写着“房东直租,不限行业,无转让费”字眼。再打听一下房租,每平方100多块钱,和2020年的每平方三四百元相比,落差太大;而且,原来的转让费动辄一二十万,现在,直接为零。

——曾经的熙熙攘攘,变得冷冷清清;曾经的黄金宝地,商户纷纷离之而去。

窃不要以为出现这种情况的街道,仅属个别。

2020年年底,我曾对现住处附近两条街的商铺做过调查,原来这里共有各种临街门市90多个,当年因为“商改住”直接关掉了近30个,因为拆迁整治撵走了10几个。2021年年底,我再次做出统计,那些留存下来的门店,这两年因为疫情带来的各种影响,店面换手率达到20%以上,不少干了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老店,已经改头换面,或缩小了营业面积。

小店之殇

远一点的地方,这座城市某几条新兴的地产商业街,自去年水灾以来,里面一直门可罗雀;东城区某餐饮聚集区,10几家饭店已关了一多半,剩下的全换了主家;西城区某餐饮一条街,30多家店中,近来已有四五家,彻底关门。

这个行业,今年3月份开始传出的信息是,包括“一品江南”“左氏”“赢创”“马钱族”“新壹城”等在内的不少品牌餐饮企业,已走上破产的法律程序。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所见所闻,并不全面,不足以代表这个城市底层商业经营者的整体生存状况。但,如按时间变迁,谁又说这里面没有包含着某种趋势?——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社会底层的消费能力在降低,消费欲望在减弱,甚至连消费结构、消费方式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风起于秋萍之末。这,应该是一连串的经济事件。

小店之殇

前两天,这个城市著名的一个服装商贸市场发生了一起集体喊话事件:数百个商户聚集在广场门前,向业主提出“免租减租”的诉求。而早在此前,附近的几家专业服装市场,都发生过类似事件。

大水、反反复复的疫情,生意惨淡,损失严重,并将过去多年积累消耗殆尽,有一些经营者,开始在欲哭无泪中选择躺平。

这让我相信了一个朋友通过微信给我发来的几句话:

“现在的专业市场(如汽配、建材家装、服装、食品等)都空置严重,临街商铺几乎全城每条街都有空房。生意人的银行逾期数目逐步增加。

“这两年随着买卖的难做,美团大军、跑腿大军、代驾大军等新自由经济逐日扩大规模至万人级别,随着市场的萧条及人力的增加,导致活少人多。自由经济大军的收入,也由前两年的一天三两百到现在的一天一百多,钱越来越难挣。

“城里生活不能维持,妻‘离’子‘散’者日众,又一批人选择返乡。而农村几乎每个村里,都有几个带着孩子的男人和一些未婚的男人。不愿意受苦的及部分精英女性在城里演化为新时代单身女性……民生,堪忧呀。”

小店之殇

我们这座城市,近些年发展比较快,人口、GDP、基础设施、城市规模,连带着是房价、税收、消费水平,等等。这里面有着首位度所带来的虹吸效应,人口、产业、资本以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都在迅速聚集。但谁都知道,这种虹吸对省外相对有限,反而正是来自全省各地基层的那些“大多数”,为这座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民、大学生,寻梦的创业者、投亲靠友的人,为孩子上学、为获取更好的生计,早期的产业移民、后来的自由迁徙者……他们在这座城市买房,在这座城市安家,在这座城市工作学习,在这座城市吃喝拉撒,在这座城市生老病死……他们有的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的人则干脆摆个小摊、租个门面、开个小店,一干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我常想,这座城市就像一座巨大的海绵,她吸纳每一个想来的人,又给他们每一个人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正因为这样,那些远方而来的人们愿意把她当作家园,不舍不离、根魂相系。

如同小草之于花圃,如同蜂蝶之于田野。

可是有一天,这样“自然生长”的进程被打断了。我们突然发现,为数众多的底层经营者,真的在低迷的消费困局中扛不住了——日渐低迷的消费逐渐侵蚀了他们的耐心,掏空了他们的家底,让他们在欲哭无泪中,一个个败给那极为强大的无围之阵,遁入生活的最低端:回家,执子之手,悄悄低语,守护那份仅有的安生和安静。

要说春天来了,他们也应该在一片憧憬和振奋中迎来生意上的“春光”,但,事实不是这样。

小店之殇

不久前,国际知名的某奢饰品品牌借新店开业之机,在这座城市中大卖,不少人趋之若鹜、为之狂热,认为这正是这座城市作为国际化都市的底气和形象所在。不过,谁都知道,高端消费,那只是金字塔顶,只是城市经济中的一小部分;相反,代表着这座城市底层的那些“大多数”,此刻恰恰正站在远方静默地看着,其中的不少人,这一辈子恐怕都没有“底气”迈进这样的店面一步。

他们的“收缩”与“后退”,他们自身经济能力的降低,直接暴露出这座城市早就存在的那个“隐痛”: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法拍房数量急剧增加,仅在阿里拍卖挂牌的,就由2.7万套增加到5.13万套,仅次于杭州;首位度降低至一个区域内省会城市的最末;甲级写字楼空置率25.6%,排名全国重点城市第24位。

年轻人和创业者没了干事的“底气”和前行的勇气,甚至想着怎么在现实面前躲避和从这个城市逃离,这,或许才最为可怕。

很不幸,就我身边所见,这些事情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

小店之殇

小店经济,或曰烟火经济、个体工商经济,处于社会最底层,吸纳了勤劳养家的多数就业者,本质上属于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自生自灭的业态,只要有缝隙,就会如小草一般钻出来,油然一片绿色;只要有一点阳光雨露,就会蓬勃发展,长成树,长成树林;同样,在社会大潮或市场环境的变动下,这种经济出现一些问题,一般而言,皆属局部性的“个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茬接一茬,总会生生不息。

但是现在,情况还是这样吗?如前所述,当整个经济生态出了问题,当新的商业业态显示出横扫千军的力量,当疫情防控有可能成为新的“常态”,特别是,当新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对旧有的“进店消费”产生惰性排距,那么,小店经济的发展,就要面临长久的极为艰巨的挑战。

具体到我们这座城市,我们曾经说过,过去,“真正影响那些街面店铺日常生意的,除了水涨船高的房租和各种检查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多年不停的拆迁、挖沟、修路、架桥、换栏杆、挖地铁、改门头、建围挡。因为‘建设’无穷无尽,导致路旁众多小店的人流时有时无,人气时聚时散,积累难有、恒业难续,一些店铺的换手率几乎和美女们的换衣率一样快”。

小店之殇

所以,那时候的建议是,“对于涉及千家万户的小店经营来说,给一个好的营商环境或者相对恒定的街道环境、城市环境,就已经够了,比给别的什么都强”,“经历疫情和水灾,不少地方的经济生态遭受破坏,许多打工者回了老家,不少创业者转战外地,此时,提供良好营商环境,杜绝无休无止的拆迁改造,并对店铺经济、地摊经济放水养鱼,将会有助于民力、民心的逐步恢复,促进经济繁荣”。

但是现在来看,仅仅做到这些远远不够(这座城市如今似乎也暂停了各种不必要的挖沟、拆迁、修路等“折腾”),面对整个城市小店经济生态的破坏和门店生意的萧条,有关方面应该出台综合性救助政策,像扶持大中型企业那样,拉小店经济一把。

具体怎么办?一句话,“抄作业”,比照不久前杭州、上海、苏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做法,出台并切实执行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纾困政策(如上海“21条”、江苏“40条”、浙江“45条”),在减税、降租、发放创业补贴、融资担保等方面,促进服务业走出低谷、恢复活力。

其实,我们这地方原来是出台过《推进小店经济专项行动实施意见》这类帮扶措施的,但众所周知,现实操作中,一切都显得“风声大,雨点小”,很少见到实打实的行动和反馈,“相比而言,抓大企业、大项目,帮龙头、助万企,却山呼海啸、如火如荼”。

小店之殇

有几位朋友对此颇具看法:“无数便民的小产业是城市生存的底层基础,扰动或忽略底层,城基将不稳;社会主流是求新求变,但不能变成低层次的、无长远的瞎折腾、乱作为。”“一个个本来繁荣的行业被团灭,洗浴、KTV……多少人因此失去工作和破产。垄断资本已把实体门店摧毁,一部分幸存门店沦为平台打工仔,微薄的利润再次被盘剥……老百姓没钱了,就都不消费了,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我相信这样的情况,并不仅仅出现在我们这座城市。

长久而言,如何通过涵养并创新民生产业新业态,延伸服务业产业链,打造更加丰富的金字塔型服务业产业体系,同时恢复制造业活力,来促进底层民众的多渠道就业和多层次创业,增加收入,“吸引人、留住人”,对每个城市来说,都极具现实意义。而政策层面,在这上面是擅长的,是能够为此“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只要有正确作为,因地施策、因时施策,一句话,消费和创业,一定会成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引擎”。

要知道,一座城市急剧膨胀,最根本的是依靠人口流入而带来的红利。现在,如果出现一定程度的“民力罢敝”,那么,“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的后果一定会越来越令人触目惊心。所以,从古至今,聪明的为政者一定明白涵养民力的重要性——老百姓的生活只有变得富足,他们才能在创业和多层次消费上增加投入或支出,拓展审美,享受悠闲,最终丰富一座城市的发展结构,带来整体繁荣。

小店之殇

芸芸众生,都有持续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到今天,这句话已成公共社会建设价值观和情怀的隽永写照。所以,眼光始终向下,将会塑造真正的城市精神,成就真正的人间美好。

这座城市,万不可辜负她在全国都享有盛名的“商城”传统。

喜欢 (1) or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您的回复是我们的动力!

  • 昵称 (必填)
  •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友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