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票据网介绍:承兑汇票贴现、票据资讯、票据知识、票据利率、背书、风险预警等问题

恒大到底是流动性风险还是信用风险?

每日一贴 刘诚燃 评论

距离恒大被约谈不到1个月,恒大的流动性风险依然严峻,9月14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聘任华利安诺基(中国)有限公司及钟港资本有限公司为集团联席财务顾问。探索所有可行方案以缓解目前的流动性问题,争取尽快达成对所有利益相关方最优的解决方案。

世联行在9月16日晚发布公告,称与恒大集团已就应收款项12.45亿元中的2.46亿元款项达成抵房解决方案。对于恒大来说,此次以房抵债不是第一次,就目前情况看,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恒大这几个月新闻不断,真是帮公众号赚足了流量,我们今天还是来蹭一蹭这个流量,想探讨下,恒大到底是流动性问题还是信用风险问题,房地产的高杠杆和银行真有点像,压力测试放在这样的大型多元化房企身上也未尝不适用。

首先,我们还是再回顾下恒大这几个月的新闻,看看事件是如何一步一步发酵的,回头想想有时候真是危言耸听,墙倒众人推。当信用风险、声誉风险交织在一起,流动性风险往往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恒大到底是流动性风险还是信用风险?

就在9月13日晚,就恒大破产重组的传闻,恒大总部发辟谣,不过声明中承认公司确实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前所未有”四个字,让读者们看到恒大的坦诚,但也加剧了投资者和买房人的恐慌心理。

恒大集团纠结还是流动性出了问题,还是信用出了问题?

2021年8月1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约谈恒大集团高管。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指出,恒大集团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头部企业,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战略部署,努力保持经营稳定,积极化解债务风险,维护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稳定;依法依规做好重大事项真实信息披露,不传播并及时澄清不实信息。

约谈提出了第2点要求:“积极化解债务风险,维护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稳定”。

这里面也还是有深意的,首先对外没有明说恒大是信用风险还是流动性风险,但你恒大需要维护金融稳定,换句话说流动性出问题可以保住授信额度银行续贷,如果是信用风险,恐怕老许在官方场合见监管官员的机会都没有了。

即便是流动性出了问题,但很显然展期续贷一次没问题,但如果资产端总是亏,杠杆率太高迟早一天会变成“资不抵债”,那时候就没得救了。在流动性风险的压力下,贱卖资产又会加剧资产价格崩盘,股价下跌,信用评级下调,发债利率高涨,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依然会酿成信用风险。

当出现流动性问题时,一定需要通过融资解决问题。大家肯定笑话了,大家都担心您还不上钱了,抽贷还来不及,谁还敢给你融资啊。其实,那都是传统的负债融资或股权融资。

曾经有一篇文章好像叫《房地产企业28种融资方式大全》,我当时初略的看过,看似技巧繁多,无非就是资产负债表的左侧融资,右上侧融资和右下侧融资,还有就是表外融资,不要以为银行才能做,这些房企开商票,搞明股实债,玩负债出表游戏溜得狠。

当资产处于上升周期,房地产“低价”拿到的地增值,再抵押出去,自然能拿到更多的贷款,有了钱就能开启买买买模式。买股权,买地皮,越多的资产,就会带来越多钱。

真有点像《西虹市首富》一样,钱有时候真会越用越多。

然并卵,当资产价格不再上升,当融资成本过高,不足以覆盖净现金流,这座墙便会倒塌,墙倒众人推。

老许不是阿基米德,不是用一根火柴棒就能撬动地球。

三道红线一巴掌打下来,杠杆率超高的恒大是首当其冲。当时恒大的现金短债比只有22%,也就是账上的现金只能还的上22%的1年内的到期债务,连高杠杆的银行都比他强。

现金短债比这个指标有点像流动性性覆盖率(LCR)或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HQLAAR)。

另一个指标有息负债率,也就是有息负债扣除掉现金之后,占净资产的比例,当时恒大指标高达163%,而万科只有37%。

这个算是衡量长期还钱指标,有点像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NSFR)。

恒大从去年开始就开足马力降负债,然而,杠杆太高,流动性错配严重,

虽然有向好的迹象,但还是红彤彤的三道杠。

恒大到底是流动性风险还是信用风险?

图:2020年末,房企50强三道红线踩线情况

这时候对老许来说,资产负债表右侧融资不灵时,只能开启“卖卖卖”模式了。

中国恒大9月14日公告正积极接触多家潜在投资者,商讨出售恒大汽车及恒大物业部分股份,同时也考虑为中国恒大及其附属公司引入新投资者。

好家伙,不仅是左侧融资,右下侧融资找接盘侠。

恒大是有肉的,手头上已经竣工的物业有1445亿,还没收回的应收款有1759亿,账上现金也还有可动用的870亿。

不过卖都是边缘资产,恒腾网络11%股份,回收约11.8亿港元;盛京银行1.9%股权,总金额10亿元;恒大冰泉49%股权,总金额约20亿元。

不过,相对于1.7万亿的负债,好像要从周朝开始每日打工不休息才能还清的“爽”日薪,很显然还是杯水车薪的。

所以,大家似乎都是在等,什么时候老许真心实意卖好货,也或许不用等太久了。

正是验证了这句老话:出来混总归要还的。。。

“我可以一无所有,但恒大财富的投资者不能一无所有。”9月10日,中国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在恒大财富专题会上表示,要确保所有到期的财富产品尽早全部兑付,一分钱都不能少。

原来是恒大集团两家子公司未能按期履行为第三方发行理财产品提供的担保义务,相关金额约为9.34亿元人民币,公司正在积极与发行人和投资人进行协商,以期达成一致同意的还款安排。

现实是恒大财富大约有300至400亿元规模,涉及投资人接近10万人。目前许多客户无法接受这种情况,正在到处维权。

恒大财富向投资者公布三种兑付方案:

一是现金分期兑付:到期后,在到期当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支付上述“现金分期兑付金额”10%,此后每满三个月,在第三个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支付10%,直至上述“现金分期支付金额”全部支付完毕为止。

也就是债务重组,以时间换空间,美其名曰分期付款,绝不赖账,投资者能拿到几期,谁也说不准。

二是实物资产兑付:实物资产包括住宅、公寓及写字楼、商铺及车位等,住宅在九折基础上额外给予八折优惠,公寓及写字楼在九折基础上给予六折优惠,商铺及车位在八折基础上给予六折优惠。

这像级了当年“把子会”,又叫“抬会”当年散伙时,到会头家抢电视机、抢电冰箱,但凡能值点钱的赶紧要了吧,不然后面连桌子板凳都要不到。

三、冲抵购房尾款兑付:投资人可以使用全部或部分“冲抵兑付金额”,冲抵本人或他人在9月12日24点前已认购的任意恒大楼盘房屋的未付清尾款。

以房抵债也好,冲抵购房尾款也哈,算是快速解决困境的好方法,如果能成功抵了债务,一方面可以算作销售额业绩,另一方面降低负债额。不过,以房抵债协议+网签备案,是不产生排除强制执行的物权期待权的,无法排除第三人对房屋的强制执行的!假如房子还是在建工程,押在了银行。

资产贱卖必然会加剧投资者的恐慌,再加上网上传出来,家中有事,恒大财富高管先行兑付自家的投资款这样的丑闻,更是加重了投资者的愤怒。

据恒大财富内部工作人员、恒大财富投资人透露:目前许家印妻子丁某、恒大财富董事长杜亮及其父亲等一众恒大高管,均已提前完成兑付。

一方面是公开场合声称维护投资人权益,另一方面是高管层提前收到兑付款,恒大财富这本息兑付,高管先行的骚操作彻底激怒了恒大财富投资人。

再回味“我可以一无所有,但恒大财富的投资者不能一无所有!”真是别有一番韵味。小鸟的愤怒最终也可以让头猪们头破血流。

房地产业还好么?

总结一下,高杠杆经营的房地产企业普遍都很缺钱,资产负债率高的吓人,商票也多的出奇,业主怕烂尾,监管不让借壳,评级断崖式下降,银行贷款被断,能卖都在卖,资金回流还特别慢!

房地产放在十年前,大家还是殷切希望涨涨涨的,毕竟是中国人为数不多的可以传承的财富。

然而,当发现这一宝贵“财富”让年轻人开始躺平,北上深大批高技术企业因为房价开始外迁时,依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当发现放开三孩大家也无动于衷时,终于发现不对了,没人继承的财富还能叫财富么?所以,要对压在老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中的教育和住房两座大山开刀。

双减政策,一纸文件说停就停了。然而,房地产对国计民生影响实在太大了,房地产泡沫看破但不能刺破。这也是为何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再次强调:“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

近两年来接连有房企爆发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中小房企。恒大作为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行业内大多数房企的现状。

其实,房企的危机不代表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危机,不过,一旦处理不好,对银行的流动性带来短期的冲击,则有可能诱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银行流动性之忧

流动性是什么?简而言之流动性就是钱,流动性危机就是没钱付了。流动性危机往往是压死银行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一系列风险不断正反馈导致的极端后果。

因此,无论是《商业银行法》将流动性放在安全性之后,还是近十几年来巴塞尔委员会对流动性风险提出独立于其他风险单独量化并提出达标要求,世界各国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资本充足率达标。

自古云,祸不单行,流动性风险作为一种次生风险,多由其他风险导致。比如,资产端烂了很多,没有现金流入;负债端无法以合理的成本流入现金,存款人或交易对手出于银行破产的担忧,感觉落袋为安;市场风险没有把控好,形成巨大窟窿;银行操作风险导致巨大损失;监管部门的巨额罚单….都有可能让一家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

流动性风险往往出现在经济衰退过程中。经济总是遵循发展、繁荣、泡沫、泡沫破灭、衰退萧条、再发展、再繁荣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经济的周期性,所有金融机构都体现出强烈的亲周期性。经济好的时候,大家充满信心,流动性在杠杆的把持下会迅速扩张。经济下行时,杠杆双刃剑会反过来放大风险,并成为经济加速衰退的加速器。

金融机构经营无法脱离经济,发展与收缩都伴随着经济周期的潮涨潮汐。经济在发展、繁荣、泡沫、泡沫破灭、衰退萧条、再发展、再繁荣这一过程中,始终避免不了代际遗忘。

代际遗忘说通俗点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当上一次金融危机已过,利好事件推动金融业繁荣,贷款人对眼下利益的贪欲战胜了对过去危机的恐惧,贷款人和放贷者今天忘明天。经济繁荣时市场竞争压力加速代际遗忘,作出不谨慎贷款决策,危机伏笔。

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美国住房市场超低利率刺激高度繁荣,推动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而当住房市场大幅降温,伴随着利率的回升,次贷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放贷机构蒙受损失乃至破产。

21世纪前十年,中国银行业迎来了黄金发展十年,国有大行不良资产大量剥离,引入战投、改制上市。农信社不良贷款被央行票据置换,花钱买机制。轻装上阵的银行恰好也碰到经济蓬勃发展的黄金十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被迅速压降,银行利润多的都不好意思说。然而,随着经济下行,信用风险高企,银行的不良贷款开始迅速攀升,很多改制后形似神不似的中小银行又一步步陷入了危机之中,这有会导致其逆向选择。

所谓逆向选择,表现为当银行本身陷入困境时会提高风险偏好,向风险更高的借款人群体发放贷款。为了扩表做大资产负债规模,高度借入同业负债,无视同业同业信用风险,通过期限错配、信用下沉来博取利润。

逆向选择也会激发客户道德风险,向高负债客群提供更高的授信额度,让其投入到陌生的领域期望博取更高的收益。这也是监管明令禁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楼市,却总有银行人配合借款人以身试法。

此外,银行本身也存在道德风险,而且后果更加严重。大家都在赌各国中央银行最终贷款人制度会在流动性危机中援助银行,too big to fall。存款保险制度虽然增强了公众将钱存在银行的信息。但要明白的是,最终贷款人制度是用纳税人的钱,存款保险是用银行交的保费,一起来承担银行风险导致的损失。这两项制度客观上可以有效抑制挤兑和流动性危机,但刺激银行增加高风险投资活期高额利润的欲望,扩大高息债务的依存度。央行的背书加剧了错配,银行的内在脆弱性,增加了倒闭的可能性。

内在脆弱性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银行危机有强烈的负外部效应,每个国家对金融业的监管都高度重视。监管分为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或者说自律),内部监管虽优于外部监管却缺乏动力,因为监管需要成本,搭便车成本最低。具有良好自律的银行肯定存在,但并不常见,大多数挣扎于外部监管设定的底线要求。并一再自我安慰,下一个倒闭的不是我。

现实往往总是残酷的,每一次挤兑都是由造谣开始,放在5年前,造谣者说一家银行要倒闭了,赶快取钱,人家肯定认为你是疯子。现在为何一则谣言会迅速传播,吃瓜群众为何又容易相信这种谣言?值得大家反思。

前面5年,监管部门的严厉监管措施是见成效的;现在5年,金融机构的转型的任务是艰巨的,未来5年,也许要不到5年,金融机构的市场出清是可以预见的。

两句老古话,“苍蝇不盯无缝的蛋”,“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么转型,要么躺平,悉听尊便。

喜欢 (3) or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您的回复是我们的动力!

  • 昵称 (必填)
  •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友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