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票据网介绍:承兑汇票贴现、票据资讯、票据知识、票据利率、背书、风险预警等问题

近现代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简史与深化票据功能作用的思考(二)

每日一贴 问天票据网 评论

回顾近现代票据简史,票据在新民主义和社会主义及改革开放时期发挥着汇兑支付、清欠结算、融资投资、调控及信用功能等作用。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格局构建,将会进一步显示票据的强大生命力。

近现代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简史与深化票据功能作用的思考(二)

一、深化票据功能作用的再思考

1. 发挥票据汇兑支付作用

从解放前三四十年的票据市场发展可以看出,票据的汇兑支付功能作用在贸易往来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民国初期,庄票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庄票信用卓著,具有“直等现金”的特征,这使得庄票的支付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商人使用庄票支付结算,促进了华洋贸易的开展。随着全国性的申汇网络的建立,票据的汇兑功能进一步显现,申汇在市场上可以随时变现出售,被视为“现金筹码”,各大商埠可以通过申汇买卖来调节资金头寸,是重要的资金调拨方式,促进了国内异地贸易往来。解放战争时期,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法币濒临崩溃,金圆券滥发现象十分严重,中央银行转而发行大额本票和定额本票替代现钞流通,票据的支付功能一定程度上得到体现。纵观民国初期革命根据地票据市场发展,票据的汇兑支付功能作用也得到了很好的显现。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收买谷子的期票,还是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银行发行的本票替代货币流通,均映射出了票据这一支付工具在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推动贸易往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汇票的发展以及汇票交易所的建立则体现了票据的汇兑功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助力企业重获新生,中国人民银行办理了一批承兑贴现业务。之后,在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票据发展一度停滞。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恢复商业票据业务,然而,此时期商业票据规模很小,到1983年7月底仅办理承兑汇票552笔,共计4092万元。此后,各省份陆续开展票据承兑业务。2001年我国累计签发票据1.28万亿元。200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承兑风险控制指标,承兑业务增长率同比大幅提升。尤其是电子票据出台以来,票据市场增速加快,加之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票据市场的发展。近年来,票据市场快速发展,承兑、背书金额逐年增长。2018—2020年,票据承兑、背书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0.45%、9.33%,票据市场的快速增长拓展了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和广度。一方面,企业票据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20年企业用票金额合计82.7万亿元,同比增长4.27%;用票企业数量为270.6万家,同比增长11.22%,其中,中小微企业用票金额44.03万亿元,占比53.24%;用票家数近267万家,占比为98.7%,这对于进一步扩大票据支付面,推动票据支付功能发展是个利好消息。另一方面,票据承兑小额化趋势明显,2018年第三季度,票据承兑平均面额突破100万元,2021年2月,承兑平均面额达到63.22万元,表明票据的支付结算功能逐渐增强。除此之外,商业承兑汇票也取得了较快速度的发展,2020年累计签发商业承兑汇票3.6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7%,占全市场签发量比重达到16.39%,较2019年提升1.55个百分点。商票贴现1.03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9.85%,商业承兑汇票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深挖票据支付属性,推动票据支付功能发展。

票据因支付而发生,其本质为根植于商品贸易活动中的商业信用。无信用不票据,可以说票据的流通是信用货币的基础,而企业之间往来活动产生的支付结算需求则为票据流通的原生动力,是票据全生命周期的开端。企业签发并交付票据,出票行为得以完成,票据的生命周期开始,而票据的背书流转则能够有效解决企业间账款拖欠问题,缓解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推动票据货币化支付发展进程,一方面可以缓解由于货币超发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实现了商业信用的叠加与传递。因此,可以说票据的支付功能是基本的和独特的功能。相比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而言,票据市场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具有覆盖面更广、支持力度更强、更经济的优良特性,是小微和民营企业可获得性最强的金融产品。据我们研究院测算,在静态条件下,一年可签发商业汇票180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可达到110万亿元,批发零售42万亿元以上。由此可见,充分发挥票据支付功能,对于推动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和零售批发业发展潜力巨大。作为票据的基本功能,票据支付有优势、有潜力,市场参与主体需达成共识,转变票据理念,依托供应链金融、依托电子商业承兑汇票、依托票据平台建设、依托绿色金融发展抓票据支付,建机制,控风险,促创新,努力扩大支付服务面,深化支付服务效率,挖掘支付服务潜能,未来票据支付必将迎来新发展。

2. 发挥票据清欠结算作用

承兑汇票是优良的信用工具,能化呆滞的账面债权为可流通的票面债权,这是章乃器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承兑汇票与贴现热潮中提出来的重要观点。马寅初则认为商人可以通过远期汇票来结清成交时的债务,否则就会由于卖者资金的短缺而不能成交。1933年上海票据交换所成立,为集中办理票据交换提供了场所,金融业间由票据代表的债权债务关系获得清偿,避免了票据资金的大量占用,也缩短了结算资金的在途时间。在第二次承兑汇票与贴现热潮后,随着上海银行票据承兑所成立,我国区域票据市场逐渐建立,区域承兑贴现市场的形成,改变了传统的“挂账式”结算方式,为市场上增添了一种新型信用工具。中国近代贴现市场是在市面银根紧缩,经济不景气,工商业凋敝之际提倡并逐渐形成。各界试图通过办理承兑汇票及贴现业务加速资金周转,实现资金融通,达到债务票据化之目的。

新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契机就是源于解决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改革开放后,面对日愈严重的“三角债”问题,票据作为清欠结算工具再次登上历史舞台。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办银行票汇结算,同年12月制定了《票汇结算办法》,将票据作为单纯的结算工具来看待。这一时期,票据作为清欠工具在清理企业间拖欠货款方面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面对日愈严重的“三角债”问题,人民银行发布运用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清理欠款的通知,并从1986年的北京、上海等十个地区试点施行逐渐推广至全国范围内。1988年12月19日,人民银行针对全国范围的贷款拖欠情况,进行银行结算制度的改革,要求大力推行商业票据,并颁布《银行结算办法》,将商业汇票作为企业结算货款的工具加以推广,推动了商业汇票市场的发展。1989年4月,《银行结算办法》正式实行,规定允许票据流通转让、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全面推行结算票据化。1997年,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该办法从规范支付结算活动角度出发,规定了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的支付结算规则,对票据当事人和关系人在支付结算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强化了支付结算纪律和责任。随着票据市场的发展,实际结算商业汇票笔数和金额整体攀升。随着上海票据交易所建立,电子票据逐渐成为票据市场主导,票据的流通性得到了加强,企业间票据使用频率提高,票面金额小额化趋势显著,进一步推动了票据结算功能的发展,提高实体经济结算效率。

票据是传统的支付结算工具,相比纸票而言,电子票据既是信用工具,又是支付工具,同时具有互联网属性,可以实现货币化支付。央行【2016】224号文指出:“各金融机构应以上下游关系密切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或集团企业为重点,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使用电票”。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下,使用电子商业承兑汇票进行结算,可以有效串联供应链企业,带动优质企业信用传递,通过票据轧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实现应收账款票据化。截止2020年末,我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达到16.4万亿元,实体经济应收账款高企,资金固化现象严重,“融资难”、“融资贵”已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微及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历史证明,票据在解决企业间货款拖欠、支付结算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优越性,发展应收账款票据化一方面通过能够化呆滞的账面资金为票据信用资金,缓解企业资金困境;另一方面可以加速企业生产运营,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发展进程。

3. 发挥票据融资投资作用

票据因融资而发展,发挥票据融资功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近现代以来来票据市场发展的重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社会与经济动荡是由发生,工商业发展面临困境,资金问题较为突出,作为解决危机较好的方法,承兑汇票及贴现业务被积极提倡,随着承兑汇票热潮的推进,承兑贴现市场相继形成,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承兑所承兑汇票等新型交易工具逐渐被推广开来,贴现业务作为融通资金的重要渠道受到各界的重视,票据的融资功能得到显现。贴现是发挥票据融资功能的有效方式,是连接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现的重要渠道。抗战时期,为支持大后方生产发展,扶植工农商矿各业发展,国民政府大力发展贴现市场,以期通过贴现市场实现资金融通。票据业务对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战后一段时间内,工商业者也已习惯用承兑、贴现的方式融通资金。

新中国成立后,票据的融资投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发挥。1949年12月,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承兑贴现业务帮助一批企业重获新生。1981年第一笔贴现业务落地,票据的融资功能重新被发现,然而此时期的票据贴现业务体量小,发展速度并不快,到1984年上半年,全国共办理票据贴现仅有2.6亿元。伴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也在慢慢兴起,企业可凭借自身信用获取资金支持,票据的融资功能也走入人们的眼帘。在《票据法》出台后的五年内,转贴现业务开始出现,为银行机构之间的流动性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1995年《票据法》出台后,我国票据市场法制体系逐渐建立,票据市场走上了规范化发展道路,票据业务量不断提高,2008年贴现、转贴现发生额达到20.6万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52.7倍。2009年起,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票据贴现量都开始大幅上涨,票据市场贴现量从2009年的23.2万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02.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8%;转贴现、回购等银行间资金调剂方式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尤其是面对2009年资产荒,商业银行开始大量开展回购业务,票据资产配比不断增大。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具有高收益、低风险、零门槛、期限短等优势的票据理财迅速发展,票据资管、票据理财等业务火爆一时,票据投资功能自此被挖掘。2016年,全国首只票据收益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具有高收益、低风险的票据资产证券化产品进入投资者的视野。同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票据的融资功能进一步得到体现。2016年,票据贴现余额占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余额占比为15.43%,2020年这一比例17.69%,这一比例的变化侧面反映出票据的融资功能更加突显。2020年6月,央行发布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明确支持资管产品投资标准化票据。标准化票据属于货币市场工具,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可以通过购买标准化票据进行票据投资,迈出了票据债券化发展的一大步。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标准化票据可等分化等,使得标准化票据进一步向标准化债权类资产靠近,标准化票据的发展为票据投资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思路。截止2021年1月底,共有16家金融机构创设发行标准化票据58只,总规模达到61.73亿元。其中,银行发行标准化票据共29只,合计规模19.28亿,证券公司创设发行标准化票据29只,合计规模42.45亿。

票据市场因服务实体经济而发展空间无限,未来票据市场发展应继续秉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一理念。发挥票据融资投资功能,可以以供应链票据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票据在供应链使用场景中的天然优势,在供应链场景使用票据,可以串联供应链企业,带动优质企业信用传递,推动商业信用票据化、应收账款票据化发展,进一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要通过供应链票据+标准化票据的方式推动电子商业承兑汇票发展,不断拓宽企业投融资途径;要通过票据支持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产业发展,助力产业链升级与创新;要进一步推动票据触达实体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票据比较优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发挥票据融资功能,可以以发展绿色票据为契机,充分发挥票据支持绿色小微、民营企业作用,支持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中发挥应有作用。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未来标准化票据及其他票据投资产品极有可能面向市场开放、面向大众开放、面向个人开放。票据市场未来也将不断创新投资产品,适应投资者需求,发展票据远期、票据互换、票据期权、票据期货等衍生产品,满足不同投资主体的偏好。企业和个人投资者也将通过票据投资产品进行投资,票据也将成为大众投资者的理想投资产品,成为社会配置资产的短期理想产品。

4. 发挥票据再贴现调控作用

再贴现是票据市场出现时间较早的一种业务类型,也是中央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的再贴现称为重贴现。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第一次商业汇票承兑与贴现热潮中,交通银行金国宝就提出“中央银行必须切实开展重贴现业务”这一关键论述点;其他地区银行业纷纷表示开展重贴现业务。中央银行也于1932年1月制定了重贴现章程及说明书。尽管如此,由于中央银行职能的缺失,重贴现制度的发展严重滞后。直到1943年,重贴现正式划归中央银行办理,中央银行重贴现职能正式确定。然而,此时期中央银行重贴现制度仅仅是初步确立,在1942-1945年,中央银行多局限于对国家行局资金融通,很少承做一般行庄的重贴现业务,重贴现量尚微。1948年后,面对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重贴现政策已无法再实施。可以说,在近代中国,中央银行重贴现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国家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再存在商业信用关系,票据发展受到限制。直到改革开放后,票据业务才逐渐恢复并发展,为鼓励专业银行扩大商业汇票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1986年又颁布了《再贴现实行办法》,正式开始办理再贴现业务。1998-1999年,人民银行多次下调再贴现利率,再贴现也逐渐发展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之一。近年来,央行充分发挥再贴现精准滴管作用,为中小微企业、绿色企业等提供低成本提供资金支持。2018年,央行三次增加再贴现、再贷款额度累计4000亿元;2019年增加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进一步提升了银行,企业贴现积极性;2020年以来,央行投放1.8万亿元再贴现再贷款额度,用于支持抗疫保供、复工复产和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

票据的使用可以通过信用手段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达到票据货币化支付的目的,既解决了企业资金需求,又没有实际投放货币,是减少货币发行量、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工具。通过再贴现操作,一方面,央行可以通过再贴现引导信贷和资金投放,实现“精准滴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是传导货币信贷政策、减少货币投放、调整资金结构的重要法宝;另一方面,央行可以通过票据市场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金融体系流动性。未来,随着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农村金融、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票据再贴现调控作用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5. 发挥票据信用功能作用

票据业务的本质在于经营信用,良好的信用环境是票据市场发展的信用保障。金融学家杨荫溥在倡导承兑汇票与贴现之时便鼓励创办征信所以提升票据之信用,辅助票据贴现之发展。1934年,白银风潮爆发,上海市面银根紧缩,承兑汇票的推出为市场提供了新的信用筹码,促进资金融通,尤其是上海银行票据承兑所以承兑所信用为各银行提供信用支持,促进承兑汇票与贴现业务的发展,对于盘活所员银行呆滞资产,促进资金融通,实现资产票据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承兑汇票热潮的推进,承兑贴现市场相继形成,贴现业务作为融通资金的重要渠道受到各界的重视,票据的信用功能开始显现。抗战时期,为调剂法币不足,增加信用筹码,重庆票据市场还发行本票以替代法币流通。在1944年重庆联合票据承兑所成立之际,附设于该所的联合征信所也随之宣告成立。各时期革命根据地贴现业务的发展,以及发行本票替代货币流通等均是票据信用的体现。1943年9月29号,冀南银行总行发布的《关于发行本票问题的通令》更是明文指出本票的发行可以培养与提高农村信用观念,发展票据信用事业。

1979年,我国金融界开始探索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相结合,以银行信用引导商业信用。可以说此时期的票据产生于信用功能,是在解决“三角债”问题和发展商业信用的特殊背景下被再次被提出。票据的其本质为根植于商品贸易活动中的商业信用。无信用不票据,可以说票据的流通是信用货币的基础。经过近现代数百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四十余年的发展,票据已经成为集支付、结算、融资、投资、交易、调控、汇兑于一体的重要信用工具。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票据市场信用环境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无论是承兑信用业务还是贴现信用业务,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都远不及银行承兑汇票。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整体信用程度不是特别高,出于对于商票流转不能畅通,商票到期不能顺利兑付的担忧,市场对于电子商业承兑汇票的接受意愿较低。

供应链金融是改善企业融资结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票据具备支付、结算、融资等功能,可背书转让,灵活性高,票据所要求的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相契合,低成本、高流动性,以及票据产品得多样性使其在服务供应链金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供应链金融的兴起为发展票据提供了契机。上海票据交易所供应链票据平台的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供应链票据,尤其是推动了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2020年,累计签发商业承兑汇票3.6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7%;贴现1.03万亿元,同比增长9.85%。作为一种重要的信用工具,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对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商业承兑汇票发展。随着商业汇票信息披露系统上线,票据市场对于票据的管理也在不断丰富与完善,充分利用信披机制发展商票,推动票据信用功能实现。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推行评估与担保机制,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能够提高票据尤其是商票的市场接受度,票据市场应该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组建票据信用评级机构,为承兑与贴现主体提供全方位、动态化的票据信用评级与追踪服务;完善票据担保机制,推动保险增信、担保增信等发展。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可以与信用等级高、产销关系稳定的供应链企业展开合作,为商票提供保兑、保贴、担保等服务,协助提升商票市场认可度;商业银行应该加速研究完善商业承兑汇票授信及贴现办法,推动商业票据信用发展;通过建立白名单制度,推动商业银行服务企业的力度,以进一步提高票据信用程度。

6. 发挥票据调控功能作用

票据兼具资金属性与信贷属性,是商业银行调节资金规模和信贷规模的常见方式之一。2010年开始,由于央行开始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信贷规模开始趋紧和资金较为宽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越来越青睐不占信贷规模的回购交易,它能够有效的释放信贷规模,调控信贷业务。由于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稳健,商业银行在平衡信贷资金和票据资产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票据回购交易,其中逆回购交易尤其受市场青睐。

票据具有调控功能,是商业银行调节规模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资金紧张时,可以通过转贴现卖出或卖出回购的方式腾出资金规模;反之,商业银行资金宽裕时,可以通过贴现、转贴现买入或买入返售的方式占用资金规模。由于贴现业转贴现占用银行信贷规模,票据还发挥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蓄水池”的作用,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买卖票据资产的方式对信贷规模进行调节。信贷规模紧张之时,商业银行可以卖票压缩票据规模腾出信贷规模;信贷规模宽松之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买票的方式增加信贷规模占用。未来,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票据调控功能将进一步发挥应有作用。

二、深化票据功能作用必须重视的问题

票据是集支付、结算、投资、融资、交易、调控等功能于一体的信用工具。未来票据功能作用的进一步深化,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法规作为保障,要重视金融科技的力量,重视风控水平的提高。要进一步丰富具有里程碑意义事件的内容即《票据法》完善,电票系统的完善,票交所基础设施的完善,信息批露系统的完善。

1. 重视票据法规的健全与完善

票据制度建设与票据发展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民国初期,北洋政府五载立法拉开了我国票据市场法制建设的序幕,《中华民国票据法》的出台改变了我国近代史上票据业务无法可依的局面。安徽蚌埠贴现公所的成立,一改长期以来票据市场兼营模式,成为我国第一个票据专营机构,我国票据市场组织制度由此发生了深刻的改变。1933年上海票据交换所成立后,改变了以往的票据清算制度,引入全新的集中清算方式,清算效率得到提高。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进一步推进票据市场发展,推动制度规定不断完善。中央银行票据清算职能得以确立,重贴现开始正式划归中央银行办理。解放战争时期,中央银行主持票据交换的范围扩大至全国,在上海票据交换所的积极推动下,票据交换制度完成了由直接交换制度和代理交换制度并存向直接交换制度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再贴现试行办法》《银行结算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相继出台,为我国票据的使用和《票据法》的出台奠定了基础。1995年《票据法》出台开启了我国票据市场发展新篇章。随着《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出台,我国票据市场法制体系基本形成。也是在这一时期,央行再贴现制度逐步完善,再贴现开始发挥指挥棒作用。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线,随之颁发的《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及8个规范性的制度为推动我国电子商业汇票发展和流通提供了制度保障。面对着票据市场乱象频发,银保监会也发布了一些列制度规定,旨在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经营行为,有效防范和控制票据风险。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以来,各项票据制度密集出台,为市场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票据市场经过不断发展,在制度建设方面不断丰富完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票据市场制度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票据法制建设滞后于票据市场发展;另一方面,票据制度要求的统一性,以及部分制度的合理性给票据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票据制度可以规范票据使用主体和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应真正通过健全的法制来规范推动票据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回顾近现代票据历史,在二三十年代都程度不同地通过发布法制来规范票据行为,保障权利人利益;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通过人行制度、票据法律、监管及参与主体规范来保证票据市场稳健发展,尤其是票据背书、追索等现定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国情。签发票据坚持真实性原则,既是我国《票据法》规定又符合国情,只是流转的无因性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有必要坚持无因性原则以与时俱进,至于付款人的法律关系只是表明出票人、持票人、承兑人之间不同情形的关系。因此,未来票据市场发展要完善《票据法》,既要坚持和加大法律法规制度的健全完善,包括随着金融科技发展,要在《票据法》中增加电子、数字等票据新介质,又要坚守法制的执行和监管统一,才能进一步释放法制的生命力!

2. 重视金融科技的力量

科技包含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票据市场的科技应用可以分为传统科技和金融科技。《中华民国票据法》实现了三票合一和特设总则的结合,简化了票据法律制度,体现了我国立法技术的先进性。我国近代票据交换制度的变迁推动了票据交换流程效率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一定的科技思维。1934年第一张由省级政府发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收买谷子的期票采用传统的竖排票据格式,从整体印制来看,该期票不仅包含了较为完整的票据信息,而且还充分考虑了票面设计,印刷精美。淮南银行曾发行一种本票,从留存下来的票据可以看出,它是采用手写钢板油印。票据的印制体现出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尤其是在根据地民众对期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收买谷子的期票在票据内附上了详细的说明文字,这更体现出了票据印制者的智慧。

进入21世纪后,票据市场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票据内部管理系统的搭建,提升了票据业务的安全性和操作效率。“中国票据网”通过统一的电子服务系统形成覆盖全国的票据交易报价平台,改变了市场“条”“块”分割造成的信息不畅的局面。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等以行内系统为依托,推出电子票据产品,提高了商业银行票据创新的广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票据出现,部分金融机构也开始将电子化服务与差异化服务的策略相结合,拉开了“互联网+票据”的序幕。当前,金融科技发展如火如荼,科技赋能票据市场的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2017年1月3日,浙商银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移动数字汇票平台上线并完成首单交易,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在银行核心业务区域的落地应用;2017年3月15日,赣州银行落地国内首单区块链票链业务;11月份,江苏银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行票据贴现业务成功办理;2018年1月25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成功上线运行,构建了“链上确认,线下结算”的结算方式,探索了区块链系统与中心化系统链接的可能性。2020年上线的供应链票据平台通过科技赋能将票据嵌入供应链场景,实现票据等分化签发和流转,实现票据可拆分和组包支付,满足企业差异化、零碎化支付与融资需求。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发挥科技作用,完善票据系统建设。工商银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通过“工银图灵”的机器学习技术,实现企业贴现意愿、企业关系图谱分析。“企票通”将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进行深度融合,依托信息系统无缝对接,实现综合化金融服务;通过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技术促进央企商票安全高效流转。京东秒贴、同城票据网、深度票据网等平台加大金融科技运用力度,线上开展票据融资撮合业务。云链、欧冶、简单汇通过科技开展供应链票据业务。

发展金融科技,实现金融科技在票据领域全生命线履盖,能解决票据创新问题。近现代历史上票据创新与科技密不可分,电子票据的发展、上海票据交易所的发展都有强有力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在顺应金融科技潮流发展票据市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票据市场科技应用的不足之处,未来票据市场发展应该完善票据科技制度、强化票据IT系统建设、推动票据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物联网等科技力量,为票据市场发展增添活力!应持续加强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与时俱进,推动票据系统优化升级;推动长三角商业承兑汇票平台建设,在央企建立”企票通”基础上推动国企和地方政府商业信用票据平台建设,加速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平台进程,推动国际票据交易中心发展。

3. 重视票据风险防范水平的提高

风险是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只要经营票据业务,就必然存在风险。自古以来,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为防范风险采取了一些列举措。票号在制作汇票之时选用特制纸张,以防伪造。钱庄对于贴现要求较为苛刻,许多钱庄为谨慎起见,需要对贴现人知根知底,对于面生之人,若无担保,一概拒绝贴现。1933年国家银行《贴现放款暂行规则》中对贴现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对于票据付款人为贴现人或者贴现人自开的票据不予以贴现,贴现需有保证人或缴纳一定的抵押品,担保贴现的保证人需负连带责任。上海银行承兑所在出票之时要求所员银行提供担保品,待承兑所估价后才可签订承兑申请书。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进银行承兑贴现业务暂行办法》规定承兑票据要有货物或提单保险单等全套单据为担保,且必须有足额保险。重庆联合票据承兑所在开立承兑汇票之时也许提供必要的担保品。此时期本票主要是为了替代货币流通而发行,然而,随着恶性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本票发行量增加,发行面额增大,引发市场投机,刺激物价上涨。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黑市拆放现象严重,甚至出现了贴票这类票据市场畸变形态,严重扰乱了票据市场秩序。

改革开放恢复票据业务以来,随着票据支付在支付结算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部分票据风险案件有所抬头。为防范诈骗风险,商业银行开始重塑业务流程,设立专职岗位,实行双人交叉验票机制等,显著降低了风险发生的频率。进入21世纪后,部分商业银行违规承兑、保证金管理不规范,市场中伪假票据与融资性票据大量存在,违规票据中介深度介入票据业务,为票据市场风险案件埋下隐患。电子票据出台后,市场创新繁荣,一度出现了票据产品创新走在监管前面的现象。直至2016年票据市场风险案件全面爆发,票据参与主体开始冷静思考其发展模式,监管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法规建设等多个方面重塑市场。近年来,央行、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相继发布《关于完善票据业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等通知,进一步加强商业汇票业务监管、规范票据业务办理流程。为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上海票据交易所未雨绸缪打造票据市场风险防范体系,大力推广电子商业汇票各项业务,提高电票业务占比,加强风险制度及市场监测体系建设,及时跟踪分析市场风险迹象,完善预防机制,优化交易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票据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电票占比显著提高,业务规则更加规范,票款对付结算、直通式处理、电子平台交易等提高了交易的透明性和安全性;场内二级市场交易压缩了不规范的票据中介活动空间;账户主动管理有效防范伪假票据风险;系统优化,科技赋能,票据市场风控水平进一步提高,恶性案件数量大为减少。

尽管如此,票据风险依然值得关注。对于电子商业汇票,需持续关注操作风险、合规风险、信用风险,在电子票据支付环节,ECDS系统并未要求采用DVP清算方式,在票款支付相分离的模式下,“打飞”、“背飞”风险依旧存在;对于银行承兑汇票,部分中小城商行承兑保证金存款占比过高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对于商业承兑汇票,部分企业过度签发带来的兑付风险应重点关注。随着票据市场不断发展,银行、财务公司、证券、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也将参与到市场,监管主体的不统一,将造成不同机构办理相同业务的监管标准和政策尺度不同,不同监管主体和监管政策之间的不同步性可能导致票据业务存在制度障碍和政策壁垒,对票据市场的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未来,应进一步健全票据市场风险监测体系,加强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估,完善风险监测指标,强化监测结果运用。借助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金融科技手段进行票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优化风险检测模型,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风险应急处置体系,以期全面降低票据市场风险;应推动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准、快、全发展,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降低票据市场风险水平。

作者:江财九银票据研究院 肖小和、李紫薇

喜欢 (0) or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您的回复是我们的动力!

  • 昵称 (必填)
  •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友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