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正值“十三五”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经济金融不出现系统性风险。根据国务院部署,在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主导下,同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以下简称“票交所”)正式建立。
票交所的成立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市场的形成,中国票据市场由无序生长迈入风险可控、效率提高、市场规范的新阶段。
一、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提升
(一)基础设施建立
票交所是金融市场重要的基础设施,主要负责票据交易、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方面的工作。目前,票交所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有效规避票据市场风险,积极地推动票据行业稳定发展,在票据市场改革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制度建设方面,票交所按照集中登记、独立托管、场外交易、票款兑付的业务逻辑,发布了《票据交易主协议》《票据交易规则》《登记托管清算结算业务规则》等制度规程,有效规范了票据业务行为,防范了票据业务风险,满足了票据市场的业务实践和发展需要。
在系统建设方面,票交所建立起中国票据交易系统,彻底结束了票据市场信息不对称、交易分散割裂的局面。中国票据交易系统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向交易成员提供询价、报价、成交及登记、托管、清算、无纸化托收等交易结算服务,票据市场交易效率不断提高,客户体验大幅提升。
(二)业务模式转变
在票交所时代,票据业务的交易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全新的电子化业务处理系统消除信息不对称和地域限制,有效提升了市场透明度。场内交易方式主要包括询价交易、匿名点击、点击成交、请求报价等,交易机制更加标准化,交易数据在票交所集中,不规范的交易行为得到了有效抑制。
在票交所时代,全国票据交易统一平台正式开始运行,从纸质文件注册后的电子化开始,实行统一登记、托管、报价、交易、清算、托收,实时控制操作,提高市场透明度和票据流转效率。针对以往票据风险,有针对性地引入票款对付等风险防范机制,消除信息不对称,发布了票据信息登记、交易、托管、清算等一系列的业务规则和协议,有效降低了票据各个环节潜在的交易风险、道德风险、信用风险。此外,发布中国票据市场第一份统一的基础性协议《票据交易主协议》,提高了违约处理效率,保障了参与者的合法权利。这些措施创造性地重塑了票据市场的生态环境,大大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更进一步地推动了票据市场发展。
(三)服务能力增强
票据业务迅速回归本源,脱虚向实,逐步成为社融的中坚力量。2017-2020年,我国票据市场的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5.4%,2020年票据业务总额已经达到了148万亿元;2020年末票据承兑余额14.09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5%;票据贴现余额8.78万亿元,达同期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的8%。票付通、贴现通、供应链票据等一批针对服务企业客户的票据创新产品应运而生,与主动账户管理、商业汇票信息披露等安全工具一道共同促进了票据市场的繁荣复苏。
2020年发生了新冠疫情,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电子票据产品凭借网络化、零接触的独有优势,在整个社融中占比呈现快速增长,积极地推动了疫情后的恢复生产。目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仍在持续,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始终面临着一定的困境,票据产品的有效运用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票据风险合规意识大幅增强
(一)合规意识不断加强
风险是金融市场永恒的主题,安全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底线与前提。从早期存在的伪造票据、缺乏真实交易背景、客户信用难以保证、资金回流套利、道德与操作风险等问题,到后期的利率风险、合规风险、大量的票据中介扰乱市场、IT系统能力不足等与市场和技术相关的风险,票据市场风险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形式的体现。票交所成立以来,依托电子系统,通过改变规则和业务流程、扩大主体规模、产品创新、优化服务等,推进以电子化、在线化、集中化、透明化、专业化为特点的新时代票据市场建设,有效防范了过去长期困扰票据市场的纸票伪造、交易违规、票据流通与汇款不协调等风险,为“十三五”票据市场长足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无论票据的发展水平如何,风险管理是始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票交所风控体系建设非常注重运用科技力量,在风险管理的框架内推进市场建设,不断积累风险防控和处理的经验,以确保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制度建设保驾护航
票交所成立后,规范了场内交易,让原有的暗箱操作、清单交易等乱象无法立足,票据现已经完全转变为服务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新时期的票据市场参与者已经意识到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合规思维,结合风险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化研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各类市场参与者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通过系统建设、组织实施,规范制度文件及相关操作,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票交所注重研究开发票据市场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在提高风险监测的前瞻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加强监测结果的利用,深入推进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制度,加大违约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注重研究防范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建立信用风险约束的市场机制,牢牢把握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为有效防控票据风险,监管部门基于市场发展形势和风险管控经验制定了很多针对性制度文件。票交所的成立,有利于集中收集全市场数据信息,实现票据市场产品全方位的监管;推广电票,引导票据系统建设,更加有效地识别与防范各类票据风险。
三、票据服务的数字化进程加速迭代
票交所时代的到来为票据行业生态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服务效率与风险防控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而票交所场内交易系统的基础,则是来自于数字化信息科技的有力支撑。当今,人类社会正处于产业经济的重大变革时期,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数字科技突飞猛进,客户需求行为发生巨变,传统金融行业同业竞争分化,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票据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票据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存在形态。2009年,人民银行首次推出电子商业汇票,随后电票得到快速普及,特别是2016年银发224号文颁布实施之后,电票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攀升,由票交所成立前的30%左右提升至现在的99%以上。大量的线上化、自动化产品不断推出,特别是针对实体企业客户、重点行业、涉农、绿色等领域。电票工具的应用普及也为数字技术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很多基于大数据的票据业务尝试不断涌现,如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指导客户营销、优化产品结构、业务风险防控。
区块链是近年来崛起的新技术,其信息可记载、平台开放、数字签名不可篡改等特性与票据业务高度契合。2018年,票交所基于私有链技术模式,成功上线并试运行数字票据交易平台,试点银行在该平台顺利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签发、承兑、贴现和转贴现业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是票据交易平台迭代的有益尝试,技术成熟后票据信息安全将得到极大提升。
2020年,票交所为响应人民银行“应收账款票据化”的指导要求,上线了供应链票据管理平台,这是场景金融与传统票据产品的一次探索性融合实践。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供应链票据有望基于产业数据,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一套数字金融评审模型,金融机构利用模型为企业提供自动化信贷服务支持。伴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企业客户的基础数据库得到不断扩充,财税信息更加完善。在物联网产业信息和大数据财税信息的双重加持下,未来票据行业风险、合规问题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企业信用风险更加透明,风险溢价更加合理,商票融资成本有望大幅下降。
四、票交所开放式平台优势日益明显
随着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概念的深入人心,票据市场正积极主动推进平台化,人民银行也在加速推动票据市场的配套环境建设,包括一系列的行业规范、业务模式制度的出台,使得票交所逐渐具备开放式服务平台的基础功能,各方市场参与主体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最新的票据应用实践。
在平台建设方面,可以利用票交所在票据市场的特殊地位,将管理与服务相统筹,整合商业银行与各类市场参与者客户资源,建立全市场统一的票据服务平台,打破当下客户私有化的市场格局。也可以在初期阶段建立统一API系统接口规范,整合市场现有的票据及类票据业务金融服务,形成伞形架构,由票交所提供底层基础服务,企业客户在各个接入渠道完成开户、交易、结算等操作步骤。后续逐步弱化接入渠道,使票交所平台赋能客户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由票交所发起的全市场范围票据经纪业务仅有针对直贴客户的“贴现通”产品,未来可继续深入挖掘票交所开放平台潜力,特别是在ECDS与票据交易系统融合后,票交所平台将可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参与票据行为。未来随着票据等分化的正式落地,作为平台统一交易标的的票据资产将向标准化金融资产更进一步,这也为票据市场的创新迭代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更大的可能性。以商业银行为主力的金融服务机构可根据平台的统一规范,在平台开发创新产品。不同于银企直联及行内系统,开放平台产品可供全市场客户使用,提高服务产出效率,为票据市场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客户服务方面,一方面,《票据交易管理办法》已将票据市场的合格参与者扩大至券商、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但受业务规则限制,新兴市场参与者很难直接对接企业客户,与银行间的业务合作也并未得到广泛推广。未来,在开放平台模式下,企业客户可以更容易接触到多元化服务主体,充分享受各个市场政策红利,同时减少违规套利业务发生。另一方面,持续推进金融脱媒,可以参照证券交易市场服务模式,将企业电票账户与票据信息直接登记在票交所平台,弱化与企业银行账户的绑定关系,打破跨行跨地域贴现等限制壁垒,企业可以自主选择最佳适配方案。
“十四五”期间,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实现强国梦,需要打造与之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票据市场是金融市场不可分割的一环,在推动金融的创新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需要我们始终秉持新发展理念,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改革创新激发动力,共同推进未来票据市场的健康和高质量发展。
(本文由中国民生银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