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票据网介绍:承兑汇票贴现、票据资讯、票据知识、票据利率、背书、风险预警等问题

这次降准的背后逻辑——赤字降杠杆

最新资讯 问天票据网 评论

昨天央行宣布降准,各种解读以及担忧就都来了,怕是又一次开闸放水,又要捡起房地产这个夜壶什么的,搞得很复杂或想得太简单,其实这次降准并不出乎意料,我在6月24日的文章中就提过这后面的逻辑:当整体宏观政策在一个起码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可以概括为宽财

昨天央行宣布降准,各种解读以及担忧就都来了,怕是又一次开闸放水,又要捡起房地产这个夜壶什么的,搞得很复杂或想得太简单,其实这次降准并不出乎意料,我在6月24日的文章中就提过这后面的逻辑:当整体宏观政策在一个起码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可以概括为“宽财政、松货币、紧信贷、降杠杆”的时候,降准是必然的选择,没什么可说的。

降息则会很慎重,通胀预期下不好轻言降息的,而且我们还要利率并轨市场化,LPR本质上是谁定价大家心里没有数吗?现在倒是“紧信贷”这事比较麻烦,这不前段时间51家央企还搞了一个商业承兑汇票互认平台,这里面就有银行信用偏紧之后需要商业补充意味,当然,也不能过于联想:

这次降准的背后逻辑——赤字降杠杆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对于整个基建还是利好的。但也有人担忧,这会不会是又一个“四万亿”?这边说要去杠杆,这边怎么还要增加发债呢?

其实政府发债和企业发债、个人借贷是很大区别的。政府发债的目的是要增加财政支出,补充财政赤字,最终会成为企业或个人的资产,从而降低企业和私人部门的杠杆率。政府的负债本质上是企业和个人的资产,所以这属于赤字降杠杆。

我在之前《人人都爱开银行》一文里说了,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是当前社会经济中最主要的货币发行方式,这里不再赘述。但请注意,这并不是货币发行的唯一方式,在后来《包商银行会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利”吗》一文中,我其实有提到过另一种货币发行方式:财政。

财政发行货币的方式是通过财政赤字来实现的,所谓财政赤字货币化。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货币投放,而税收(广义,包括政府的各种收费)等政府收入是货币回笼,而政府发债是一个调节器,比如央行购买的国债就是一种货币投放,而面向大众的国债发行则是一种货币回笼。但归根到底,政府发债是为了补充政府的财政缺口,是一种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也就是说目前的状态下,财政也是在发行货币的。

而在2104年新的《预算法》出来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地方政府应该是不可以出现大额财政赤字的(一般来说,这就意味着小额也不允许。当然是在转移支付平衡的情况下),只有中央政府才允许赤字,而且赤字率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也就是过去我国的财政政策还是比较稳健的。

这种稳健背后当然也是有血泪教训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前15年吧),各地政府对于经济建设的认知还是很模糊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之前那种“大干快上”,财政是肥肠激进的,这就使得那会隔几年就出现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现象,然后就一个急刹车,等发现经济熄火又猛踩一脚油门,“忽左忽右”,搞得人民群众很痛苦。(我们父母辈喜欢囤积,一方面是因为前三十年物资匮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后来物价不稳,那么问题来了:求父母心理阴影面积?)

是的,财政发行货币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会引发通货膨胀(银行信贷增发货币不会引发通胀,但会引起资产泡沫),这就很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因此我国在90年代中后期启动了税制改革和银行金融改革,一方面严格控制各地激进的财政行为,另一方面,将我国货币发行的主发动机从财政转换为银行信贷。

这显然是一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实践曲折的学习成长,此后通货膨胀问题基本也就得到了解决。银行信贷虽然能够很好滴激发市场活力,但这种货币发行会带来三个问题:①资产泡沫②金融危机③贫富分化。

因为财政的资金进入的是企业或个人手中,是带有普惠性质的,因此如果财政货币超发就会引发全面的物价上涨,既通胀。而信贷资金总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即使目前所谓的普惠,也只能是其中一小部分),它的资金就会集中进入到某些特定资产中,形成资产泡沫(比如房子、股票、艺术品文物等等),而资产泡沫的必然结果就是带来贫富分化(有钱人才有资产,才能拿到贷款,才能享受资产泡沫带来的财富效应,而绝大多数普通人手里的根本算不上资产,只能是生活资料。扎心吗?555)。

同时,信贷资金是有偿还刚性的,一旦借贷人流动性不足或资产泡沫被击穿,那就会形成违约,当这种违约积累并传递开来的时候,就会形成金融危机,进一步刺破资产泡沫,使得又一批人由富转贫,资产更为集中,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而我们知道因为信贷周期的原因,金融危机也总是具有周期性。

当今世界,包括我们中国在内,面临的最最严重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上述商业银行信贷货币超发所带来的三大问题交织,这些问题进一步集中到“贫富分化”上来,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各种极端思潮涌现。这也正是我在《明天会更好》(本来标题想用梁漱溟的一本书名的,直接被删了)一文中焦虑的来源。

所以唐川普同志带领着美国红脖子无产阶级指责我社会主义中国是“修正主义”大国;

这次降准的背后逻辑——赤字降杠杆

而我国人日反击说美国当前的做法是违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思想的,会让“亚当斯密悄悄流泪”。看似身份颠倒,滑稽可笑,其背后根源皆在于此。而上回这种贫富分化之后带来的极端思潮泛滥,最后是极右希特勒上台,极左。。。

这次降准的背后逻辑——赤字降杠杆

信贷货币超发的问题是很难通过信贷本身来解决的——这就意味着要强行去杠杆,直接限制流动性,刺破资产泡沫,搞不好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而事实上,这个过程正在进行中,但目前来看效果并不好,企业负债并不见多少下降,个人杠杆水平甚至是增加的,因此还得是从银行本身入手。

于是金融反腐力度加大了,于是包商银行出来了——这件事包商的时间节点运气不好,但更多是个压力试探,结果发现市场反应还是过大,只好又宣布保守疗法,等于没有打破刚性兑付,没有真正去刺破泡沫。

还有就是大力推进普惠金融以及现在各种所谓供应链金融(似乎各个层级对此期望颇高),目的也就是想尽可能滴把信贷资金从泡沫资产里赶到实体经济中,在保持流动性的前提下,实质性地收缩信用,达到温和降杠杆的目的。说实话,这个,基本上,很难!

当货币政策已经是各方掣肘的时候,就该积极的财政政策登场了。

第一个动作是减税。因为前面说过了,税收是政府收入,是货币回笼的一种形式,而减税就是减少回笼,那就是相当于增加货币投放。同时税收是调节政府与民间的财富分配的,减税有利于激活民间(企业和个人)活力,提高效率。中美在这一点上是很一致的,美国大概减到位了,我国后续减税的力度还会更大。(我之前说我国的减税是结构性减税+技术性增税基=税收总量增速不下滑,这就有点耍流氓了,希望未来能够真减税,把税收总量也降下来,这样才不至于“上下交征利”。也只有这样我国的内需才能真正带动起来)

这次降准的背后逻辑——赤字降杠杆

第二个动作是发债。积极的财政政策这边要减税,另一边又要增加财政支出,必然就会形成大额财政赤字,那么只有通过政府发债来补充资金才能保证预算平衡。其中国债估计还是央行购买为主,以保证货币投放,而地方债就是要聚集民间资本或银行资金了,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可能还要继续降准。

这几年政府发债一定是重头戏,各家银行想分一杯羹的话,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节奏要踏准一点。

当政府做了这两个动作之后,各项财政支出就会大幅增加,这里面主要是两大块: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

其中基础设施除了传统“铁公鸡”,还会有5G通讯这一类,怎么支持呢?文件上都说了专项债可以作为资本金,资本金耶,还不够牛逼吗?就一个字:干!当然,一些无用的形象工程地标工程(指后续不会产生效益的)肯定是不让干了。(好像美国政府也在大搞基建是不是?)

而民生保障的范围就比较宽泛,其中一大重点是扶贫(这是直指贫富分化这一矛盾焦点的),已经做了几年了,也有点成效了,但必须坚持下来;还有就是各类社会保障支出,通过二次分配进行有效调节,保障中产稳定,减轻焦虑;再有就是提升软硬环境条件的各类支出,这种投入可能当前看着没什么效应,但未来或许就会发挥大作用又或节约大成本,比如最近很火热的垃圾分类。

我个人最希望则是这次能够做扎实基础教育。具体原因可见《不看任正非的回答,光看42个提问就很有意思》一文。

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全能型政府,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得人民币,我们的政府确实不容易。特别是地方政府,之前赤字控制时期还通过各种渠道搞隐性负债来支持建设,现在要赤字降杠杆会不会出现政府负债失控呢?

不会。过去属于默认你偷偷滴搞,很多时候地方政府到底搞了多了连他们自己不清楚,而现在的模式是光明正大摊开了,“开前门堵后门”,把政府和地方国企之间的关系理清,该是谁的债就是谁的债。这样政府增加的债务就能真正变成企业和个人的资产,从而达到赤字降杠杆的效果。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基本判断:未来不短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宽财政,松货币,紧信贷,降杠杆。

所以房子应该不会太好(信贷收缩),但不至于崩盘(货币还是宽松的),股市嘛如果经济基本面能如调控预期,那么还是可以期待一下一个慢牛周期的。

至于担心的问题,可能就是看通胀。还有一个隐忧就是之前政府隐性负债和类似包商银行的情况到底有多严重,这谁晓得呢!主任所谓“三分三倍大法”在许多大事上还是肥肠灵验的。

喜欢 (1) or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您的回复是我们的动力!

  • 昵称 (必填)
  •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友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