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票据网介绍:承兑汇票贴现、票据资讯、票据知识、票据利率、背书、风险预警等问题

浅析票据的资金属性和信贷属性

每日一贴 问天票据网 评论

票据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票据在服务实体经济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票据具有信贷属性和资金属性的双重属性。信贷属性是指票据贴现被纳入商业银行的信贷总量中进行管理,

票据价格受中央银行的信贷调控影响较大;资金属性是指票据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在市场和银行间流通,具有流动性,票据价格受市场供求影响和银行间同业拆借价格的影响,从而赋予了票据可在市场上流通和交易的能力。本文主要针对票据的双重属性进行简要分析。

资金属性

1. 资金属性的具体表现

在票据的众多业务中,转贴现业务和回购业务集中体现了票据的资金属性。票据的转贴现是指金融机构间使用票据进行流转,即银行间的同业往来,也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和融通的重要手段之一。票据回购又称为回购式转贴现,分为逆回购(买入返售)和正回购(卖出回购)。在票据市场建立的初期,票据业务较为单一,通常为承兑、贴现、再贴现“老三样”,转贴现业务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起初回购业务只是商业银行利用闲置资金进行盈利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在市场上并不占据较高的交易量。但在2009年,由于商业银行面临着金融脱媒、资产荒等多种压力的情况下,资金稀缺的程度不断提高,使得票据回购交易量大幅上升。

在2009年上半年回购式票据的交易量逐渐增多,达到一个买方市场,下半年随着适度宽松政策的微调,商业银行更注重资产配置的收益性,使得买方需求减弱。商业银行为追求盈利性,使用中长期贷款替换票据资产,卖断票据金额减少,但由于商业银行资金需求量大,商业银行普遍注重在票据市场上采用逆回购交易方式运用资金获得收益。[2]

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壮大,由于票据市场的不完善、纸质票据易克隆等特点以及违规中介等因素,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很多风险案件。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票据交易所的成立。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对于加快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等众多方面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对于我国的票据业务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对票据业务的促进作用体现在资金属性上主要是加快了票据创新产品的衍生发展和电票的出现使票据在市场上更好的流通。伴随着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电子票据迎来了大发展。一方面,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给电子票据的流转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央行224号文的发布,进一步推动了电子票据的全覆盖,2018年一季度,电子票据的覆盖率就达到90%以上。观察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以后电子商业汇票的承兑与贴现金额,更能看出自票交所成立以来的电子商业汇票的承兑金额和贴现金额呈现出波段上升的趋势。对比2018年第一季度到2019年第三季度的数据,电子商业汇票承兑金额占商业汇票承兑金额的比重从97.63%上涨至99.53%,电子商业汇票的贴现金额占比也从98.09%上涨到99.38%。由此可以看出电子票据交易量占据商业汇票交易量较大比重,并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浅析票据的资金属性和信贷属性

图 1 电子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金额(亿元)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库

由图2可知,在票交所成立后,质押式回购的交易量同样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总体来看质押回购的交易量是有明显提升的。在图中可以看出质押式回购交易量在2017年出现一个波段上涨之后在2018年3月份出现了一次大幅度的回落,之后又出现一轮上升,然后在2018年7月达到一个峰值。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票据市场利率的影响,票据作为一个市场交易的资金化业务,对于市场利率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在2018年,票据市场利率呈现先升后降的总趋势,在第一季度由于金融监管的加强,同时企业资金需求强大,信贷规模紧张的情况,票据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并且在3月末市场利率到达了全年的最高点,这促使票据的价格攀升,从而较少了票据的交易量进而影响了质押式回购交易。到6月份,在信贷规模和资金宽裕的环境下,利率开始下降,促进了市场的交易需求,从而提升了质押式回购的交易量。

浅析票据的资金属性和信贷属性

图 2 质押式回购交易量(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2. 资金属性不断增强

随着经济宏观环境的变化和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票据的资金属性也在不断增强,而信贷属性在不断的减弱。如票据转贴现业务和票据回购业务的业务量在增大、市场上开始出现各种票据资本化产品等。其中,票据融资业务也是资金属性的一种体现,票据融资是指票据持有人在资金不足时,将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支付给收款人的一项银行授信业务,是企业为加快资金周转促进商品交易而向银行提出的融资需求。根据图3可知,票据融资金额呈现出上升趋势,即目前市场上对于票据融资的使用量也在不断扩大,票据融资使用量的增加可以说明票据用于资金化的交易属性在增强。

浅析票据的资金属性和信贷属性

图 3 票据融资(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随着市场的发展,监管的严格化,传统票据业务的盈利能力收缩,商业银行在票据使用方面面临资金和信贷管制的双重压力,这使得商业银行想突破原有的交易方式,于是市场上开始出现了各种票据资管业务,资管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银证合作的方式来管理和运用资金,以票据为基础资产进行受托交易。一般来说资管业务的主要流程为商业银行委托证券公司成立资产管理计划,由证券公司按照资产管理计划买断商业银行贴现票据,最后受益权由双方共享。这种业务的目的在于将票据资产出表为商业银行腾出信贷规模,创造更多的盈利空间。但由于票据资管的业务规模大,票据资管业务在交易过程中受到的监管越来越多,因此商业银行有足够的动力将票据资管“非标转标”。与此同时,票据ABS也在市场上出现了。票据ABS也就是票据资产证券化,主要流程为,将可产生稳定现金流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或资产组合通过分离和重组,进而转换成金融市场上可以流通出售的证券的过程。票据的资产证券化较为典型的有江苏银行与平安银行所发行的。华泰资管-江苏银行融元1 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是我国首单商业票据收益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博时资本-平安银行橙鑫橙e1 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是我国首单以储架模式发行的票据资产证券化产品,其基础资产也是商业票据。但是,当前票据的资产证券化仍存在破产隔离不明晰、收益率较低、甚至收益率不足以支撑相关成本、并未改善底层资产流动性等多个问题。

3. 标准化票据开启资金属性新通道

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早在2019年上海票据交易所已经经过人民银行同意试点创设了4期标准化票据,累计成功发行金额13.8亿元。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标准化票据申购公告》中可以发现,基础资产是锦州银行承兑的已贴现商业汇票,此后,第2-4期标准化票据陆续创设成功。基础资产包含已贴现银票和未贴现银票。从已贴现商业汇票到未贴现商业汇票也就是说将融资渠道从银行扩大到了企业,为企业融资也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标准化票据作为货币类信用品的补充产品,对投资者短期投资提供了新的途径。作为可以实现“等分化”的票据是“非标转标”的一个必要条件,将票据等分化且满足其他条件变成标准化票据后意味着票据可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等交易市场交易,打通了企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渠道,极大的丰富了票据自身的资金属性。

信贷属性

1. 信贷属性的具体表现

在票据基础业务中,承兑业务和贴现业务较好的体现了票据的信贷属性。近些年,票据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其中承兑业务和贴现业务的增长较为迅速。票据经过承兑加大了票据的信用程度,增强了各方主体使用票据支付的意愿。票据承兑业务贯穿票据流通的全过程,票据经过承兑,使得票据兑现由财力较强的第三方承诺保证,从而让票据交易双方资金关系更稳定安全。票据承兑满足了企业之间的短期资金支付需求,通过签发票据获得了交易的延期支付,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短期贷款的作用。并且中国人民银行将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的进行统计,也是对票据承兑业务的信贷属性的一个肯定。从图4可以看出,自从票交所成立后,电子承兑票据的使用量和交易金额有了很大的提升,且对比汇票的使用量可以看出大多数使用汇票都会进行承兑,而商业汇票在市场中不断流转,也体现了承兑业务的信贷属性在加强。

浅析票据的资金属性和信贷属性

图 4 2015年到2018年全国电子汇票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库

另外,票据签发承兑量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从图5中可以看出,2019年,全市场累计签发承兑票据20.38 万亿元,同比增长11.55%;年末承兑余额12.73 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5.27%。其中银行承兑汇票累计签发承兑17.36 万亿元,同比增长10.41%;年末余额10.89 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27%;商业承兑汇票累计签发承兑3.02 万亿元,同比增长18.61%;年末余额1.84 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1.56%。票据签发承兑量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为5.07%,比上年提高0.2 个百分点。

浅析票据的资金属性和信贷属性

图 5 票据承兑在社会融资的比重

数据来源:上海票据交易所

《贷款通则》将票据贴现纳入贷款总额中进行统计管理,是票据贴现具有信贷属性的制度支撑,目前,票据贴现的发生额也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根据图6显示,截止到2019年12月,该月的贴现发生额为13437.77亿元,相对于2018年1月的金额增长了74%。

浅析票据的资金属性和信贷属性

图 6 2018年-2019年贴现发生额

数据来源:上海票据交易所

与此同时,票据贴现在企业贷款中的比重也有所提升。根据图7表明,在2019 年,票据累计贴现12.46 万亿元,同比增长25.33%;年末贴现余额8.18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4.03%,贴现增量在企业贷款增量中占比达到16.77%,成为支撑企业贷款增长的重要力量。

浅析票据的资金属性和信贷属性

图 7 贴现余额在企业贷款中的比重

数据来源:上海票据交易所

2. 信贷属性的发展历程

票据信贷属性的起源是在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通则》,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部分制度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变化,票据的信贷属性随着票据业务的发展而不断的减弱,从而引发业界对信贷属性的存在问题的讨论。

(1)央行1996年8月1日起施行的《贷款通则》中规定:“票据贴现,系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这是最早的将贷款纳入贷款统计口径的制度支撑。

(2)1997年下发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银发【1997】216号)第二十二条之规定:“贴现人应将贴现、转贴现纳入其信贷总量,并在存贷比例内考核。”将贴现和转贴现业务纳入信贷规模中,赋予了票据调节信贷的功能,从此票据拥有了信贷属性。

(3)2001年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切实加强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银行【2001】236号)对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实行单独考核,“票据融资”不再计入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例考核。这个规定直接否定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中将贴现转贴现纳入信贷总量的规定。但《贷款通则》并未对此进行修改,依旧将票据贴现定义为一种贷款的形式。

3. 信贷属性带来的市场发展弊端

票据贴现被纳入信贷规模中进行监管,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占用银行信贷规模,使得票据业务受到央行的规模管制,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票据的快速发展。于是利用监管漏洞产生的票据“消规模”、“代持”等现象在市场上出现。随着央行对信贷规模增长速度的控制不断加强,票据创新程度不断提高,开始大量出现票据“消规模”的产品。[3]早期的票据理财产品是以银信合作的方式开展,实现票据资产的去规模化。随后出现了票据业务操作上的制度漏洞来逃避信贷管制,既票据贴现业务在会计处理上不进行区分来规避信贷管制。2011年银监会下发通知对这一行为进行惩治。之后,随着市场监管的完善,利用制度漏洞的票据资产出表行为越来越少,但商业银行的规避信贷管控的票据创新业务还在不断进行。在这些年中,市场上不断的推出票据资产委托投资、同业代付、票据理财、票据双向交易、信贷资产转让等业务和产品均说明票据去规模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2016年,市场上出现了票据风险事件的集中爆发,才让大家意识到票据业务操作管理的不恰当,揭示了票据市场不规范的现状。票据代持是银行最初采用的规避信贷规模限制的票据业务模式。票据代持业务一定程度上和回购业务有相似之处,但回购业务的赎回是刚性赎回,而代持业务对是否赎回并不做限制,这对于委托银行来说就属于逃避信贷规模限制的操作。出现这一风险事件的动机正是票据信贷属性问题,由于票据贴现占用银行信贷额度,银行增大信贷额度或者不占用信贷额度的情况下扩大收益,就必须把票据占用的信贷规模消掉,于是“消规模”的需求便十分旺盛。“消规模”通常是利用会计科目记账违规和会计记帐漏洞来实现,这项不合规的操作可以在短时间内给银行带来巨额的利润,所以一些银行甘愿冒风险进行此项不合规操作,从而引发票据市场风险,阻碍票据业务的健康发展。[4]

4. 票据信贷属性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于票据和贷款具有本质不同,并且从当前票据市场的发展形势来看,票据的信贷属性问题在业界一直争论不休,市场上对于是否取消票据信贷属性的问题有着不同的声音。在上海票据交易所董事长宋汉光看来,不能因为票据融资纳入信贷总量统计,就将其认定为信贷资产。“票据资产和信贷资产存在本质区别,票据是一种有价证券,债务人为承兑人,票据贴现的双方之间是买卖关系;而信贷资产属于合同债权,债务人是借款企业,属于借贷关系。”票据资产和信贷资产纳入一个统计口径是否合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5]

(1)从转贴现和贷款的区别来看,第一个方面是交易双方主体不同。转贴现交易主体是金融机构,而贷款是借款人和商业银行之间的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第二个方面是对社会融资总量的影响程度。银行之间的转贴现不会导致信用扩张也就是说转贴现不会对社会融资总量产生影响,而贷款则会影响社会融资总量。第三个方面是交易的形式不同。票据贴现是以借款人转移资产为前提的交易方式,而贷款并不需要以转移资产为交易前提。从两者的区别来看,将转贴现纳入贷款中进行统计,似乎不是那么合理。

(2)从目前贴现市场交易情况来看。目前市场上票据贴现常常与票据融资相结合,构造虚拟贸易背景进行企业融资的现象络绎不绝。2019年年初,由于两次降准引起了对于票据业务的思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道:“降准信号发出后,社会融资总规模上升幅度表面看比较大,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主要是票据融资、短期贷款上升比较快。这不仅有可能造成‘套利’和资金‘空转’等行为,而且可能会带来新的潜在风险。”票据“套利”只是表面特征,其背后或反映了非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票”对企业真实票据融资需求的挤压的问题。当结构性存款利率较高,就会有企业开出票据找银行进行贴现,随后将贴现获得的资金存入银行,由于票据贴现利率低于存款利率,市场上就出现了“套利”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套利”往往是建立在虚构的贸易背景上的。由于票据具有信贷属性,贴现纳入贷款总额进行统计和管理,在信贷规模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一部分资金被非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票”套取,那必然对应着一部分真实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企业通过非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获得资金,实际上就是非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票”对真实票据融资需求的挤占,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票据融资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效果。

(3)从规避监管的票据创新业务来看。随着票据的交易量的增大,创新产品也随着增多,商业银行被票据占用的信贷余额比重也在增多,所以就会出现票据资产的出表压力;另一方面对着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银行业务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各大商业银行开始从业务创新角度逃避监管扩大业务,这也为日后票据业务风险事件的集中爆发埋下祸根。

从以上几个角度分析得出,首先票据转贴现和贷款业务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将票据转贴现和贷款放在同一个统计口径有着天然的不合理性。其次随着票据业务的发展,票据的信贷属性在不断的减弱,而资金属性不断增强,这主要是因为票据市场的发展和票据业务创新导致的。本文认为目前票据发展应该顺应发展趋势,逐渐减少票据信贷属性,将之与贷款相剥离,有利于票据业务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向好。

总结

根据上述的分析得出,票据具有双重属性主要是由于票据自身的业务特征导致的。从当前票据市场发展的相关数据来看,票据的资金属性在不断的增强而信贷属性在不断的减弱。资金属性的加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票据创新产品的增加,而大多数票据创新产品都是资本化产品,特别是标准化票据的出现,将票据等分成一个可在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资产。与此同时,体现票据资金属性的业务的交易量也在增加。总体来说,票据的资金属性在票据业务不断交易中延伸和扩展。而票据的信贷属性是票据制度上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票据的发展,虽然说承兑、贴现等基础票据业务的交易量有着明显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票据的信贷属性也有所扩大,但是企业在进行票据贴现和承兑后也相当于在为企业进行资金的流转和融通交易,也相当程度上体现了资金属性的增强,并且票据在不断的创新的过程中,出表业务大量出现,尽管不合规的逃避信贷管制的业务在逐渐的减少,但票据合规的资产化业务在不断的繁荣,给票据合理出表提供了可行性空间,从而削弱了票据业务的信贷属性。

作者:江西财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熊芸婷

研究方向:票据经营与管理

喜欢 (0) or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您的回复是我们的动力!

  • 昵称 (必填)
  •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友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