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票据网介绍:承兑汇票贴现、票据资讯、票据知识、票据利率、背书、风险预警等问题

得票源者得天下,标准化票据的经纪业务怎么干?

每日一贴 郇公弟 评论

标准化票据新办法中,对经纪机构着墨较少。经纪机构职责在于归集基础资产,未来业务最大难点,恰恰在于足额、高效的归集所需票据。相比存托机构的规范性作业,经纪机构反而是最重要的角色,可谓得票源者得天下。 标准化票据的归集之难,在于其规模化,在于其

标准化票据新办法中,对经纪机构着墨较少。经纪机构职责在于归集基础资产,未来业务最大难点,恰恰在于足额、高效的归集所需票据。相比存托机构的规范性作业,经纪机构反而是最重要的角色,可谓得票源者得天下。

​得票源者得天下,标准化票据的经纪业务怎么干?  原创 郇公弟 郇公弟债市圈 今天标准化票据新办法中,对经纪机构着墨较少。经纪机构职责在于归集基础资产,未来业务最大难点,恰恰在于足额、高效的归集所需票据。相比存托机构的规范性作业,经纪机构反而是最重要的角色,可谓得票源者得天下。  标准化票据的归集之难,在于其规模化,在于其时点化,在于其高效化,在于其不确定性。  魔鬼与天使自古一体。标准化市场利率低,另一面就是需要资产规模化。每家投资数以亿计,最低也需要千万级别。而集中度管理、资管新规等,又规定每家投资不超过发行额三分之一乃至10%。简单计算,需要每次资产包总额数亿元。市场商票面额大都百万元乃至几十万元,需要一次性归集数百张。高射炮打蚊子,反而是技术难题。  针对某一特定企业,何以在某一时点准确归集数亿商票?经纪机构需要同时解决几个问题:  (1)谁持票?现有模式下,核心企业在开具商票后,只掌握直接供应商的信息,如果票据做了二手、三手背书,核心企业便无从知晓。开票企业不了解,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更无从了解。  唯一掌握这一信息的票交所,它可以向核心企业或存托机构披露这一信息么?貌似不行。这等于披露了全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对某些企业而言可能是商业机密,票交所无权在不经所有企业允许下对外提供。  核心企业开票后再归集,相当于把一把米撒入大海,然后要再从大海中把米粒捞回来,难度可想而知。  (2)即使找到了持票人,他有动力贴现么?与供应链ABS大都由核心企业补贴成本不同,在标准化票据中贴现成本应当全部由供应商承担。不是免费的午餐,供应商动力几何呢?  持票人同意贴现需要同时具备如下条件:(1)该时点有现金需求;(2)贴现快速;(3)贴现成本低。  商票的贴现需求,参考下历史数据。2019年我国商票开具约3万亿,贴现额不到1万亿,贴现比率约30%。当然这些贴现还是在某张商票的数个月的全生命周期发生的,要在某一时点发起主动贴现,响应概率又是几何呢?如果要归集1亿商票,意味着同期限未到期商票总额是多少呢?这又会是大企业呢?  (3)即使持票人有贴现诉求,确定可以贴现么?持票人发起票据贴现时,首要诉求就是确定性、快速变现,成本低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而在标准化票据中,能否足额归集需要的商票存在不确定性;能否找到足够的资金方存在不确定性;再加上T+3的固定发行期限,这些不定因素是持票人一定不想承担的!  当然这一矛盾在传统市场中是通过票据中介解决的,但在现有法律环境中,已然违法了。  即使解决了合规问题,是否有足够过桥资金转而承担发行失败的风险?承担这一风险需要多少利差补偿?  综上所述,经纪机构要完成归集基础资产的重任,可能需要的恰恰不是牌照,而是能力!  什么能力呢,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规模不对称、时间不对称、价格不对称等一众问题的能力!  大胆设想,可能的解决方案也许是:  (1)从源头控票:不想从大海中捞米粒,就不要让米粒掉入大海。核心企业在自主平台上开票后,掌握票据流转的全流程。发起贴现归集,可能只需要一个弹出窗口可能就可以了。当然,这个平台可以开放给所有白名单开票企业,以及所有供应商。  (2)票据包功能:开具的票据包自然到期日一致,并且可以自由拆分,解决越长尾结算金额越小的问题。  (3)贴现预约机制:持票人在收到贴现邀约后,可以反馈预约入池,入池票据自动冻结。  (4)资金方预认购:承销企业发起预售,资金方可以在平台上预认购某期标准化票据。  (5)定期发行机制:针对大型企业,将票据开立和标准化票据的发行时点逐步定期化。甚至借鉴期货的标准合约模式,在每个月固定时点开具固定期限商票。商票本质即期货。  总之,经纪能力即控票能力,平台是最好的控票工具。得票据者得天下,得票源者得天下。  (如果你觉得眼熟,可能就猜对了,即将推出的应收账款票据化平台,正好具备大部分功能。)

标准化票据的归集之难,在于其规模化,在于其时点化,在于其高效化,在于其不确定性。

魔鬼与天使自古一体。标准化市场利率低,另一面就是需要资产规模化。每家投资数以亿计,最低也需要千万级别。而集中度管理、资管新规等,又规定每家投资不超过发行额三分之一乃至10%。简单计算,需要每次资产包总额数亿元。市场商票面额大都百万元乃至几十万元,需要一次性归集数百张。高射炮打蚊子,反而是技术难题。

针对某一特定企业,何以在某一时点准确归集数亿商票?经纪机构需要同时解决几个问题:

(1)谁持票?现有模式下,核心企业在开具商票后,只掌握直接供应商的信息,如果票据做了二手、三手背书,核心企业便无从知晓。开票企业不了解,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更无从了解。

唯一掌握这一信息的票交所,它可以向核心企业或存托机构披露这一信息么?貌似不行。这等于披露了全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对某些企业而言可能是商业机密,票交所无权在不经所有企业允许下对外提供。

核心企业开票后再归集,相当于把一把米撒入大海,然后要再从大海中把米粒捞回来,难度可想而知。

(2)即使找到了持票人,他有动力贴现么?与供应链ABS大都由核心企业补贴成本不同,在标准化票据中贴现成本应当全部由供应商承担。不是免费的午餐,供应商动力几何呢?

持票人同意贴现需要同时具备如下条件:(1)该时点有现金需求;(2)贴现快速;(3)贴现成本低。

商票的贴现需求,参考下历史数据。2019年我国商票开具约3万亿,贴现额不到1万亿,贴现比率约30%。当然这些贴现还是在某张商票的数个月的全生命周期发生的,要在某一时点发起主动贴现,响应概率又是几何呢?如果要归集1亿商票,意味着同期限未到期商票总额是多少呢?这又会是大企业呢?

(3)即使持票人有贴现诉求,确定可以贴现么?持票人发起票据贴现时,首要诉求就是确定性、快速变现,成本低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而在标准化票据中,能否足额归集需要的商票存在不确定性;能否找到足够的资金方存在不确定性;再加上T+3的固定发行期限,这些不定因素是持票人一定不想承担的!

当然这一矛盾在传统市场中是通过票据中介解决的,但在现有法律环境中,已然违法了。

即使解决了合规问题,是否有足够过桥资金转而承担发行失败的风险?承担这一风险需要多少利差补偿?

综上所述,经纪机构要完成归集基础资产的重任,可能需要的恰恰不是牌照,而是能力!

什么能力呢,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规模不对称、时间不对称、价格不对称等一众问题的能力!

大胆设想,可能的解决方案也许是:

(1)从源头控票:不想从大海中捞米粒,就不要让米粒掉入大海。核心企业在自主平台上开票后,掌握票据流转的全流程。发起贴现归集,可能只需要一个弹出窗口可能就可以了。当然,这个平台可以开放给所有白名单开票企业,以及所有供应商。

(2)票据包功能:开具的票据包自然到期日一致,并且可以自由拆分,解决越长尾结算金额越小的问题。

(3)贴现预约机制:持票人在收到贴现邀约后,可以反馈预约入池,入池票据自动冻结。

(4)资金方预认购:承销企业发起预售,资金方可以在平台上预认购某期标准化票据。

(5)定期发行机制:针对大型企业,将票据开立和标准化票据的发行时点逐步定期化。甚至借鉴期货的标准合约模式,在每个月固定时点开具固定期限商票。商票本质即期货。

总之,经纪能力即控票能力,平台是最好的控票工具。得票据者得天下,得票源者得天下。

(如果你觉得眼熟,可能就猜对了,即将推出的应收账款票据化平台,正好具备大部分功能。)

喜欢 (4) or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您的回复是我们的动力!

  • 昵称 (必填)
  •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友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