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票据网介绍:承兑汇票贴现、票据资讯、票据知识、票据利率、背书、风险预警等问题

严监管与票据业务经营

最新资讯 wgjto 评论

作者认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不出现重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必要条件,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是充分条件,在这一背景下金融严监管是可以被理解的。金融严监管时代,票据业务是面临收缩压力?还是因其具备支持实体功能更加得到重视?另一方面票据经营环境出现重大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经济金融体系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近年来中央提出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首的三大攻坚战 ,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因此可以说,金融机构展业已面临严监管环境,金融业务将面临回归本源。作为兼具信贷和资金业务属性的票据业务,在这一波金融严监管冲击下,票据业务发展是面临收缩压力,还是其支持实体功能得到重视,商业银行和其他经营机构票据业务又应如何转型以配合当前经济发展转型和金融监管变化。

一、金融进入严监管时代

近五年来,我国金融领域发生了很多事,如2013年资金市场“钱荒”,余额宝的异军突起,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湮灭,2015年的股市大波动,2016年的票据案件集中爆发,“宝万之争”、安邦问题,外汇储备波动,比特币的疯狂,银行外派机构回撤、银保监合并等等,这些都是从各个层面呈现给我们的点,其背后是否有其内在联系?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金融过度或金融过度创新导致,易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金融严监管成为金融热词和被引起重视。

(一)、为什么说金融进入严监管时代

1、高层频频释放严监管信号

近年来,最高层已多次释放信号,要密切关注金融风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二是央行自2016年来,每年提出的“十大工作任务”中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任务排名不断前移,从2016年的第五位到2017年的第三位,2018年直接升为第二位,可见金融风险的问题越来越被重视。

2、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过去的一个很长时期里,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度依靠金融投入,长期信贷和信用货币的巨额投放,导致严重的经济货币化,2012年以来,M2占GDP比由2007年的1.51倍快速上升到2017年末的2.02倍,其中2016年末最高达到2.08倍,而美国则不到1倍,说明信用货币的投放效益呈边际递减作用,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却未出现同步上升的势头,而是相反,物价没有伴随货币的快速增长出现通货膨胀的势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因货币投放增加出现缓解的势头,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下降,融资的风险溢价上升。

追踪上述巨额的信贷货币投放,资金去哪了呢?一般认为主要流向房地产市场、政府或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影子银行”、虚拟经济,而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则像嗷嗷待哺的小羊,得不到及时的营养。

一是房地产泡沫隐患加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房地产贷款大幅增长,其中以2009年-2010年和2015年-2016年两个阶段最为突出,前两年分别为每年新增2万亿元以上,后两年则分别新增3.6万亿元和5.7万亿元,占当年新增贷款总额的比重为20.9%和25.3%、31.9%和45.8%以上,如此高的占比表明房地产泡沫隐忧进一步加剧。

严监管与票据业务经营

二是地方政府债务率水平快速上升。2016年末,中国政府债务总额为27.33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为15.32万亿元,中国政府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6.7%,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过去长时间的货币信用及盲目的地方政绩观,导致债务率水平快速上升,成为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隐忧,国内外普遍担忧的是地方政府的负债率高企的问题。

三是“影子银行”大资管业务迅猛发展。2011-2016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5%左右,2017年大资管业务遇到政策调整,增速有所放缓,2017年6月末,中国大资管业务规模达到241.15万亿元,2017年6月末,不剔除重复计算,中国AUM为120.75万亿元。这些游离在监管之外的表外融资,缺乏必要的风控措施的全社会办“银行”的迅猛发展,就像一颗定时炸弹。

四是社会资金脱实向虚加剧。一方面社会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等领域,导致资产价格上涨,造成房地产泡沫,制造业等实体部门经营困难、盈利水平下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热衷通道、同业、交易类业务,脱离真实需求进行自我创新、体内循环,容易形成金融泡沫,金融系统自身风险上升。

3、金融严监管成为无奈选择

上述现象表明资金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加速在向主要以上四个领域不断集中。不但通过政府、企业、家庭和居民主体各种杠杆堆积泡沫,还通过各种金融创新交叉嵌套规避和消耗监管,大量社会资金空转消耗资金;不但致使宏观调控源头的信用货币供应量很难流入真正的实体经济当中,而且加剧了各种金融市场的交叉联动风险、极易发生系统性风险,如再不加以厘清监管,几十年来改革开放成果将毁于一旦。因此此时提出金融严监管有其必然性和无奈性,并且可以预见本轮监管是在变革组织架构和监管模式下,实现“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双支柱框架下金融监管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穿透式监管,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行为监管转变。

(二)、当前金融监管措施和成效

自2017年以来,很多监管意见讨论、监管政策和监管处罚单就陆续出台或曝光,经过一年多以来的整顿,部分“金融创新”有所降温、银行业乱像有所遏制、跨市场监管套利业务明显收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预见随着未来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和执行,金融业务监管环境还将进一步严格。

1、银监“三三四十”监管及整治银行业乱象

为进一步防控金融风险,治理金融乱象,扎紧“制度笼子”,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违章行为,2017年3月以来,银监会在银保合并前就连续出台5号、45号、46号及53号等系列文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乱象”专项治理,市场俗称“三三四十”,2018年年初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三违反”是指违反金融法律、违反监管规则、违反内部规章;“三套利”是指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四不当”是指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十乱象”是指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廉政风险、监管行为、内外勾结违法、非法金融活动。

经过近一年的治理,整治金融乱象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自2017 年3 月末以来,共查出问题5.97 万个,涉及金额17.65 万亿元;共做出行政处罚决定3452件,罚没29.32 亿元。2017 年,在新增贷款增长12.6%的情况下,银行业总资产只增长8.7%,较上年下降了7.82 个百分点。

2、其他相关文件陆续出台

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之间,各监管及职能机构下发了一系列的关于金融市场的文件,如《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关于规范债券市场参与者债券交易业务的通知》、《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有关委托贷款、银信合作、“现金贷”等相继出台。

其中影响面大受市场持续关注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在2018年4月27日正式由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联合发布。该文的发布,旨在让资产管理业务回归资产管理本源,将打破一直以来的跨市场监管套利行为,规范表外融资行为,主要在打破刚性兑付、严格期限匹配、限制多层嵌套等方面给予明确规范,该文的发布,对存量表外融资的影响及金融机构未来展业带来巨大影响。

另外由财政部3月30日下发《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严格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除购买地方政府债券外,不得直接或通过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等间接渠道为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提供任何形式的融资;不得违规新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不得要求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提供担保或承担偿债责任;不得提供债务性资金作为地方建设项目、政府投资基金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本金。改文的发布,从资金端规范了金融机构盲目对地方政府融资的迷恋投放,防止地方债务堆积和金融机构的风险集中度过高,可以预见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

3、相关机构配套改革

近一年来,就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相关配套机构改革也在同步进行,2017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宣布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旨在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 金稳会的主要职责一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 二是审议金融业改革发展重大规划;三是统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协调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相关事项,统筹协调金融监管重大事项,协调金融政策与相关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四是分析研判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做好国际金融风险应对,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和维护金融稳定重大政策;五是指导地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对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业务监督和履职问责等。未来将重点关注四方面问题,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行业、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

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中国人民银行;不再保留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保监的合并成立,旨在为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解决现行体制存在的监管职责不清晰、交叉监管和监管空白等问题,强化综合监管,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更好统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逐步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其主要职责是,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和保险业,维护银行业和保险业合法、稳健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稳定。山雨欲来风满楼,因此可以说,我国金融业进入了严监管的时代!

二、新时期票据业务转型发展思考

票据其源头上是企业签发,连接着实体经济,另一边又通过货币市场连接着亿万资金,票据业务兼具传统与创新一身。在这波金融严监管环境下,票据业务、票据市场面临着压力?还是因其具有支持实体基础属性而能更好发展?商业银行作为票据市场的主角又该如何契合各种环境变化转型发展?方向在哪?

(一)、新时期票据业务发展环境面临重大变化

票据市场自2000以来,和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一样,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商业银行和票据经纪公司创新非常活跃,在源头上支撑了实体企业融资的问题。作为票据市场的分水岭,2016年以来,票据业务发展环境面临重大变化,除了上述监管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外,还有电票大发展、票交所的成立、票据相关税制改革,这些将奠定票据业务转型发展的压力和动力。

1、电票大发展取代纸票黄金时代

票据起始于纸票,直至2016年纸票还在各领域被使用,在此之前的近10年可以被看作是纸票发展的黄时代。近年来,电子商业汇票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始终保持了快速增长,尤其是2016年9月7日央行《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的发布,电子商业汇票无论是承兑金额还是交易额都大幅增长。近5年来,电子商业汇票承兑金额逐年攀升,由2013年1.63万亿元,涨至2017年13万亿元;电票贴现金额与转贴金额呈爆发式增长,2016年电票转贴金额是2012年的45倍,2016年电票贴现金额是2012年的14倍,电票时代已全面到来。

严监管与票据业务经营

2、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打破既定市场模式

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开业运营,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正式建立,标志着全国统一、信息透明、以电子化方式进行业务处理的现代票据市场框架初步建立。作为票据市场基础设施,票交所是人民银行指定的提供票据交易、登记托管、清算结算和信息服务的机构,同时承担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再贴现操作等政策职能。根据票据市场发展的需要,票交所制定了规范化的业务模式,并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开展了不少创新。

票交所的成立打破原有票据OTC市场交易模式,对未来票据交易带来无限想象,一是电子化交易取代纸质票据线下流转,二是线上统一交易模式取代线下分散交易模式,三是票据交易主体由单一性转为多元化,四是交易信息分散化转为集中透明化。尤其是其清算逻辑、参与主体系统直连的变化,将给商业银行票据同业授信管理、票据业务经营,票据中介业务开展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3、票据相关税制改革带来影响

2017年7月11日,财政部发布财税〔2017〕58号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 筑服务等营改增试点政策的通知》,自2018年1月1日起,金融机构开展贴现、转贴现业务,以其实际持有票据期间取得的利息收入作为贷款服务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统一了直贴和转贴作为贷款服务的征税原则,即均以提供贷款服务取得的全部利息及利息性质的收入为销售额。这一调整把原来直贴行全额承担的增值税,按照持有期间分摊到了转贴行。对于直贴行而言,此前需以贴现收入全额缴纳增值税,而此次调整为按持有期,将大幅减少直贴行的应交增值税,合理反映税负情况,促进票据交易。

(二)、新时期票据业务转型发展的必要

如果把上述票据经营环境重大变化放到我国经济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来看,票据业务的转型发展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基本特征是我们抓经济工作必须把握的大前提、大逻辑。

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映射到金融,包括具体票据业务上来看,主要是金融和金融工具要服务实体经济,票据作为企业签发其在源头上就是解决实体企业融资或支付需求,企业进入门槛低,目前我国用票基础环境已是相当成熟,因此大力发展票据业务符合我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变的基本要求,现阶段发展票据业务需把之放到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审视。其二随着电票大发展和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使得票据在流转上更加方便和高效,原有纸票的一些弊端已得到解决,其服务实体经济更高效,以前商业银行简单粗暴的票据经营模式必将终结,票据中介野蛮生长也将一去不复返,因此原有基于纸票的那一套经营模式必须摒弃,应该拥抱电票和票交所时代的思维方式。再次在当前去杠杆去影子银行的严监管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面临重大重新定位和调整,同业业务将会一定幅度的压缩,此时票据业务或将被重新重视,成为原同业业务的短期替补,是解决商业银行内部业务结构调整的选择。

(三)、新时期票据业务转型发展的方向思考

作为目前票据市场的主要交易参与主体,商业银行如何在现行环境大变化情况下转型,传统票据中介又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在如下几个方面应值得我们思考。

1、票据经营应回归服务实体,更多创新应结合供应链金融。

当前各项金融严监管都指向金融回归服务实体主题,票据业务经营转型应围绕该主题,在源头上应该为实体企业创新出更多的产品组合和模式,而不能只专注后端的交易创新。

2017年10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国家层面提出要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和应用,其中特别提出“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发展线上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模式”,票据作为贸易项下的支付、信用工具,在电票大发展的背景下,注定大有作为。因此,无论是企业,商业银行,还是金融公司,都应把票据业务经营转型方向重点放在供应链金融上。

2、商业银行应向票据全产品链经营转型,打造一体化专业经营。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基本上是割裂的,承兑和质押一般在商业银行的公司部门或授信审批部门负责,贴现业务一般在公司部门或专门的票据部门集中办理,转贴现、回购、再贴现业务多集中在分行级专门的票据部门办理,票据投资业务多是在分行级以上金融同业部门或专门的票据部门办理,面向客户产品整合显得异常艰难,不利于维护客户;另一方面票交所时代,市场交易的充分性,使得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必须前移,因此有必要统筹全产品链经营。

一是横向上不但要经营银票,还要统筹推动商票、财票全面经营。商票和财票的发展前景广阔,是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金融工具,也是电票大发展和票交所间接驱动所致,电票的防伪跟法律确权、票交所的清算逻辑变化等,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向轻资产业务转变要求。二是纵向上不但要直贴、转贴并重,还要统筹承兑、贴现前质押、票据资产投资等业务。随着票交所把电票纳入交易平台,票据二级市场变得更加高效,各交易主体手中的资源和交易能力更加重要,对资金大行而言,没有票源就像搁滩的鲸鱼将变得被动,对资金优势不明显的中小银行而言,有直贴票源但不能很好的在二级市场中交易也是徒劳的,要在未来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需要直贴和转帖并重。有条件的商业银行甚至可以统筹承兑、质押等业务,完全一体化服务客户,专营机构、票据子公司和票据子银行将成为商业银行选择的可能。

3、商业银行应主动提升直贴业务的体验感,提升转贴交易的投研能力。

由于电票的发展是必然趋势,电票的贴现“去合同”和快捷性,使得各家银行做票据直贴已无制度性和专业性差异,票源的竞争更加激烈和紧张,必须主动提升企业客户的直贴体验,目前多家大型股份制银行在网银已实现客户自助贴现通道。随着票交所全面业务的到来,总行级交易能力是未来银行盈利重点,转贴现考验团队对市场的研究和精准判断能力、票据资产的配置能力。以前票据交易赚取信息价差是很多商业银行票据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票据电子化、平台统一化、交易集中化、信息透明化,票据业务利润的重要方向是精准的票据资产配置及票据交易时点判断所带来的投资收益,故总行级交易能力是影响票据利润的重要因素,而这个又是由总行转贴现交易团队对市场的研判能力决定,可以预见,如若没有很好的投研团队,未来有一大批中小金融机构将止步于贴现业务。

4、票据中介应向信息咨询、规范经纪和平台化转型发展。

一是运用新技术,打造票据经纪平台。2018年年初,为推动票据市场健康发展,发挥票据经纪活跃市场的积极作用,规范金融机构和票据经纪公司的合作,促进票据经纪公司阳光化运作,人行在某地区就相关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并有试点发展之含义,因此乐观来说,现行票据中介应提前主动向正规票据经纪平台发展。二是做深做透实体企业客户的信息咨询类服务。为企业提供非票据类经纪服务,如债券发行与承销、提供投资与融资咨询、企业财税筹划咨询,为企业提供票据管理软件、金融财务管家、crm 客户运营管理系统等。三是加大票据投研判断能力。 增加对票据研究领域的投入或与研究机构合作,加大票据产品投研力度,为企业和银行机构提供票据经营管理方案及票据运营策略。

5、票据经营合规风险将变得更加重要,加强信用风险的过程控制。

金融严监管背景下,违规成本变得异常高,不但面临行政和经济上的处罚,还可能带来声誉上的影响。市场经过多年粗放式发展,各种真伪创新混杂,也有些完全是规避监管、消弱监管,但其带来的收益远大于监管成本,因此合规经营意识一度未被引起重视;正如前文所述,金融严监管已被纳入国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高度和整治各种金融乱象的重要手段,因此,严监管没有退路,金融机构合规经营票据变得更加重要。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严监管的持续深入,影子银行、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套利领域和行为等面临重组消化,这一过程中有可能面临资金配置重构,商业银行断贷等,可以判断将会产生阶段性结构性的信用风险事件,票据经营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应做好信用风险的过程控制,防止造成重大损失。

总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不出现重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必要条件,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是充分条件,在这一背景下金融严监管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一新环境下,结合近年电票大发展、上海票据交易所的稳步推进,票据经营机构应充分认识形势,积极主动朝正确方向实现转型发展!

喜欢 (2) or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您的回复是我们的动力!

  • 昵称 (必填)
  •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友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