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票据网介绍:承兑汇票贴现、票据资讯、票据知识、票据利率、背书、风险预警等问题

全面剖析央行2020年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每日一贴 任庄主 评论

2020年11月26日(周四),央行发布202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虽然有一些新提法,但多数内容已在之前的报告中分析过。虽然市场普遍认为“保持总闸门”等表述比较重要,但笔者认为其它一些内容可能更值得关注:

全面剖析央行2020年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一、贷款利率掉头向上

(一)理论上无风险利率与风险利率在趋势和方向上应保持一致性(当然会有一定时滞)。自今年4月以来,无风险利率中枢水平开始掉头向上(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由2.48%上升82个BP至3.30%左右),但贷款等风险资产利率中枢水平却在政策的强压之下始终处于向下的通道中,这是明显违背规律的。

(二)不过今年三季度以来,贷款利率水平也似乎开始进入掉头向上的通道中。根据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的数据,今年三季度,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环比上升6BP至5.12%,其中新发放一般贷款和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上升5BP和38BP至5.31%和3.23%。不过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环比仍然分别下降1BP和6BP至4.63%和5.36%,下降幅度减弱。

(三)以上表明新发放贷款利率水平可能正在酝酿进入新一轮上行通道中,以弥补之前无风险利率中枢水平上升、风险利率中枢水平下降带来的背离缺口,毕竟无风险资产的利率水平变化从逻辑上来说一定会传导至风险资产身上。

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近期的发言中窥探一二,其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指出“目前的分析总体认为我国市场利率是低于均衡自然利率水平的”。这里的均衡自然利率是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利率水平(类似于美联储的中性利率),要知道美联储在制订政策时也会参考其中性利率水平,当市场利率低于中性利率时,则倾向于加息。

考虑到货币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水平之间的背离一定程度上会扭曲资源配置(如结构性存款和股票投资套利等),且在降杠杆已成明确政策导向的背景下,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利率中枢水平则更倾向于往上走。

虽然从市场角度来看,货款利率可能已经开始掉头向上,但是从政策层面来看,央行仍致力于通过发挥LPR新报价机制作用、规范存款利率定价行为、明示各类贷款主体使用年化利率等方式压制贷款利率,因此贷款利率的上行会有较多政策层面的阻力。

全面剖析央行2020年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LPR新报价机制继续发挥作用

(一)70%贷款利率高于LPR基准、30%贷款利率高于LPR基准150BP

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强行引导,LPR新报价机制在继续发挥作用。不过在新发放贷款利率已有掉头向上趋势的引导下,LPR已经连续五个月未调整,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贷款利率的下降步伐。

截至2020年9月,金融机构所有的贷款中,利率超过LPR基准的贷款比例已由2019年6月的70.30降至67.70%,利率超过LPR基准50个BP的贷款比例已由2019年6月的55.08%降至54.40%,利率在LPR基准150BP以上的贷款比例由29.45%升至30.66%。

考虑到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已分别降至3.85%和4.65%,则意味着截至今年6月,利率超过LPR基准(大致为4-4.50%)、超过LPR基准50BP(4.50-5.00%)以及150BP(5.50-6.00%)的贷款比例大概分别在60%、50%和25%左右。

全面剖析央行2020年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扩大LPR在FTP、衍生品定价以及存款利率市场化等方面的应用

除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外,LPR的应用还在进一步扩大。

1、目前LPR已经取代贷款基准利率,成为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FTP)的主要参考基准,所有全国性银行均已建立FTP体系、并实现LPR与FTP之间的联动,而多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也已建立起FTP、并将LPR纳入FTP。

目前央行正推动商业银行在FTP等方面挂钩LPR,这一理念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已有诸多体现。

2、随着存量贷款定价基准逐步转换为LPR,意味着挂钩LPR的基础资产有所增加,LPR衍生品的需求也会明显上升。这里的需求大致包括四个方面:(1)帮助企业将外币融资置换为挂钩LPR人民币融资的LPR货币掉期产品;(2)帮助融资期限较长的客户规避利率风险的LPR利率互换产品;(3)挂钩LPR的资产证券化产品;(4)挂钩LPR利率期权产品。

3、LPR也会倒逼存款利率市场化,今年9月,3年和5年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较2019年底下降5BP和26BP至3.67%和3.80%。

三、人民币国际化特征进一步突出,央行可能不再致力于维护汇率的相对稳定

此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在专栏3“走向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专门讨论人民币汇率,值得重视。

(一)今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并非全部因为美元贬值

人民币汇率今年以来对美元、港元、日元英镑、加元和新加坡元分别升值5.51%、5.12%、1.35%、3.81%、5.12%和5.15%,对欧元贬值0.53%。

从相关性上来看,2019年美元指数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90%以上,而2020年以来的相关系数则在80%左右,这表明今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波动幅度加大并非完全受美元影响。

全面剖析央行2020年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已接近10%,国际化特征进一步突出

1、今年以来人民币中间价、在岸价与离岸价的波动幅度分别达到8.91%、9.44%和9.61%,接近10%,应该说这基本已经是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的年度常态波动幅度。因此单从波动幅度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特征进一步突出,而这应是符合央行的政策导向的。

2、今年以来的跨境资本双向流动特征亦比较明显,除传统的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逆差特征外,境外资金流入增多的同时,境内资金自主流出规模也明显增多。仅以沪深港通为例,自北向通和南向通开通以来,北向通合计流入资金1.14万亿、南向通合计流出资金1.45万亿;今年以来,北向通合计流入资金1467亿元、南向通合计流出资金5417亿元,南向通流出资金实际上是大于北向通的。

因此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不仅意味着境外资金流入规模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境内资金自主流出的增多,应是一种双向行为。

(三)在“不可能三角”之间,汇率的相对稳定可能已非央行的追求目标

1、自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波动幅度明显加大,市场一度呼吁并认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发生根本性变革,即实行完全浮动汇率制度。虽然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继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明确不进行外汇市场常态化干预,但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

2、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相对稳定以及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动等“不可能三角”之间,央行的政策目标选择更加倾向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跨境资本自由流动,这也意味着汇率相对稳定可能已非央行的追求目标,而是致力于推动人民币汇率的国际化和市场化,也即更好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3、但是人民币汇率的国际化也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也会明显增大(比如今年),人民币汇率受一些消息面和预期面的影响会比较大,后续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作用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即要求企业保持“财务中性”理念、金融机构保持“风险中性”理念,防止部分客户脱离实际、加杠杆炒汇、投机套利等行为给金融机构带来信用风险。

四、再次提及“稳杠杆”和“防范金融风险”

(一)关于降杠杆和防风险的问题,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稳定宏观杠杆率”,而我们在控制宏观杠杆率应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最明确的政策导向也已经深入讨论过,这里不再赘述。

(二)对于不良贷款,央行明确提出要加大不良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力度及核销处置力度,并非新鲜提法,这里也不再赘述。

(三)针对近期的信用债风险问题,央行提出“坚决不让局部风险发展成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演化为全国性风险”,这意味着后续在风险逐步暴露的过程中,会有一个限度,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门也会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市场阶段性呵护,并带来一定机会,但不改变整体风险暴露和释放的方向。

【完】

喜欢 (1) or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您的回复是我们的动力!

  • 昵称 (必填)
  •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友最新评论